女作家群在英国文学传统中一直是生力军,而年轻一代女作家所表现出的卓越才能更充分显示了她们的创作实力和灿烂未来。
苏珊·艾尔德金(Susan Elderkin) 就是这样一位朝阳般的年轻女作家,她生于1968 年,早年就学于剑桥大学英语文学专业,并也曾在东英吉利大学师从马尔科姆·布拉德和罗斯·特里曼学习文学创作。2000 年推出了处女作──长篇小说《巧克力山上的落日》( Sunset OverChocolate Mountains) ,自此一炮走红,获得了评论界的广泛好评,并获得当年贝蒂·特拉斯克奖,2001 年又获“21 世纪橙色未来女作家”奖提名。
《巧克力山上的落日》是一部叙述风格幽美的小说,男主人公从英国移居到美国,带着女儿在亚里桑那沙漠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女儿约瑟芬在冰淇淋和父亲为她营造的童话气氛中长大,却不知这位父亲心灵深处隐藏着可怕的秘密。等她长大后进学校读书时,外部的现实世界闯进了她的童话梦,于是她对父亲的生活有了诸多疑问,但父亲却不能给她答案。直到结尾读者才知道在这个香浓美味的巧克力冰淇淋般的故事背后的故事。小说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9 个国家发行,影响广泛。
苏珊·艾尔德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也就是2003 年推出的新作《声音》( The Voices) 把场景从亚里桑那沙漠移到了澳大利亚西部──另一个远离英国的沙漠地带,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白人男孩和土著精灵女孩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的叙述是多层次叠加的,读者可以听到各种叙述的声音,尤其是不断插进来的土著精灵们的声音。作为一位年轻的英国作家,对澳大利亚的社会和文化有如此深入的了解和逼真的表现,是难能可贵的。
跨地域、跨文化写作已成为当代英国文学创作的一大趋势,在青年作家中,我们不仅能在古奈塞克拉的后殖民文本中读到不同文化的冲突,在苏珊·艾尔德金从英国到美国再到澳大利亚的大跨越中,我们也能读到主人公所面对的不同文化的转换,尤其是《声音》中所表现的白人与土著文化的碰撞。
这样的大跨越不仅出现在小说中,在当代英国年轻诗人的诗作中同样也有所表现。塞尼德·莫里西( Sinead Morrissey) 也是一位朝阳般的年轻女诗人,她的两部诗集《温哥华起火》( There Was Fire in Vancouver)和《此岸与彼岸之间》(Between Here and There) 记录的都是跨地域、跨文化的旅行经历。
塞尼德·莫里西1972 年生于北爱尔兰阿尔玛郡,早年随父母住在贝尔法斯特,成长在共产主义信仰和基督教、天主教信仰的混杂环境中,这使她一度出现信仰上的无所适从。父母离异后,她到德国住了一年,想理清头脑中混乱的观念,为自己确立一个清晰的目标。那段旅行的感受后来被用诗表现出来,收在她的第一部诗集中。这部诗集所记载的实际上是两段旅程,一段是地域性的,另一段则是她的心灵之旅,是她的心灵寻求安定感的旅程,是从无神论者到确立信仰的旅程。
塞尼德·莫里西的第二部诗集《此岸与彼岸之间》中的诗大部分是关于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文化,还有一些是关于美国。这些抒写欧亚大陆另一端,或者大西洋彼岸情愫的诗作,显得遥远而飘渺。当读者随着诗人由一句句诗行铺就的旅行线路行进,逐渐感觉到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缩短,彼岸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她对传统诗歌技巧的运用非常娴熟自如,韵律优美,节奏富有变化和个性,充分表现了她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才华。诗歌中依然表达了诗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她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对现实和文化的批判。
苏珊·艾尔德金(Susan Elderkin) 就是这样一位朝阳般的年轻女作家,她生于1968 年,早年就学于剑桥大学英语文学专业,并也曾在东英吉利大学师从马尔科姆·布拉德和罗斯·特里曼学习文学创作。2000 年推出了处女作──长篇小说《巧克力山上的落日》( Sunset OverChocolate Mountains) ,自此一炮走红,获得了评论界的广泛好评,并获得当年贝蒂·特拉斯克奖,2001 年又获“21 世纪橙色未来女作家”奖提名。
《巧克力山上的落日》是一部叙述风格幽美的小说,男主人公从英国移居到美国,带着女儿在亚里桑那沙漠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女儿约瑟芬在冰淇淋和父亲为她营造的童话气氛中长大,却不知这位父亲心灵深处隐藏着可怕的秘密。等她长大后进学校读书时,外部的现实世界闯进了她的童话梦,于是她对父亲的生活有了诸多疑问,但父亲却不能给她答案。直到结尾读者才知道在这个香浓美味的巧克力冰淇淋般的故事背后的故事。小说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9 个国家发行,影响广泛。
苏珊·艾尔德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也就是2003 年推出的新作《声音》( The Voices) 把场景从亚里桑那沙漠移到了澳大利亚西部──另一个远离英国的沙漠地带,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白人男孩和土著精灵女孩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的叙述是多层次叠加的,读者可以听到各种叙述的声音,尤其是不断插进来的土著精灵们的声音。作为一位年轻的英国作家,对澳大利亚的社会和文化有如此深入的了解和逼真的表现,是难能可贵的。
跨地域、跨文化写作已成为当代英国文学创作的一大趋势,在青年作家中,我们不仅能在古奈塞克拉的后殖民文本中读到不同文化的冲突,在苏珊·艾尔德金从英国到美国再到澳大利亚的大跨越中,我们也能读到主人公所面对的不同文化的转换,尤其是《声音》中所表现的白人与土著文化的碰撞。
这样的大跨越不仅出现在小说中,在当代英国年轻诗人的诗作中同样也有所表现。塞尼德·莫里西( Sinead Morrissey) 也是一位朝阳般的年轻女诗人,她的两部诗集《温哥华起火》( There Was Fire in Vancouver)和《此岸与彼岸之间》(Between Here and There) 记录的都是跨地域、跨文化的旅行经历。
塞尼德·莫里西1972 年生于北爱尔兰阿尔玛郡,早年随父母住在贝尔法斯特,成长在共产主义信仰和基督教、天主教信仰的混杂环境中,这使她一度出现信仰上的无所适从。父母离异后,她到德国住了一年,想理清头脑中混乱的观念,为自己确立一个清晰的目标。那段旅行的感受后来被用诗表现出来,收在她的第一部诗集中。这部诗集所记载的实际上是两段旅程,一段是地域性的,另一段则是她的心灵之旅,是她的心灵寻求安定感的旅程,是从无神论者到确立信仰的旅程。
塞尼德·莫里西的第二部诗集《此岸与彼岸之间》中的诗大部分是关于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文化,还有一些是关于美国。这些抒写欧亚大陆另一端,或者大西洋彼岸情愫的诗作,显得遥远而飘渺。当读者随着诗人由一句句诗行铺就的旅行线路行进,逐渐感觉到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缩短,彼岸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她对传统诗歌技巧的运用非常娴熟自如,韵律优美,节奏富有变化和个性,充分表现了她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才华。诗歌中依然表达了诗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她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对现实和文化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