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4月生于浙江。199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金融专业,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和计算机专业双学位,2001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专业,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期间参加了澳门欧洲研究学会和澳门大学联合主办的“欧洲研究硕士课程项目(1999~2000)”。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世界经济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美国经济、国际投资和国际经济比较,目前主要从事中国国际地位、国际竞争力和地区现代化等方面的研究。参与了上海市场化水平、浦东外向型经济、中国WTO四成员方一体化、中国国际经济地位评估、上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欧洲社会政策经验和中国社会政策挑战等多项课题研究,在《社会科学》、《世界经济研究》、《上海经济研究》、《国际展望》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和文章十余篇,还参与写作了《中国国际地位报告》等若干本专著,并撰写了十余篇《社会经济问题专报》和《国际问题专报》。
主要成果:
《2003中国国际地位报告》,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4月版;
《2004中国国际地位报告》,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版;
《经济强国——中国和平崛起的趋势与目标》,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版;
《建设世界城市——对上海新一轮发展的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论‘科教兴市’与上海‘第二次现代化’”,《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社会观察》,2004年第6期;
“上海科教兴市战略的内涵和分析框架”,《上海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经济强国指数:中国排名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快速通道”,《解放日报》,2003年12月24日,第5版;
“美国‘新经济’对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启示”,《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世界城市的空间形态和人口分布——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的比较及对上海的模拟”,《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我国金融混业经营战略分析”,《新金融》,2003年第2期;
“信息与通讯技术对美国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析新经济浮现的微观机制与宏观条件”,《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安然门’冲击波”,《国际展望》,2002年第3期;
“信息技术对美国新经济结构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积极主动争取尽早消除国际‘隔离’阴影:分析与建议”,《社会经济问题专报》,2003年第39期(总第119期);
“办好福布斯论坛,展现上海都市魅力——兼论新加坡和香港的经验”,《社会经济问题专报》,2003年第63期(总第143期);
“中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中美贸易逆差和人民币汇率”,《国际问题专报》,2003年增刊2;
“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评价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存在明显不协调”,《市委2004年十项重点工作典型案例研究专辑(之一)》,《社会经济问题专报》,2004年第5期(总第162期);
“运用社会政策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欧洲福利国家带给我们的启示”,《市委2004年十项重点工作典型案例研究专辑(之二)》,《社会经济问题专报》,2004年第6期(总第163期);
“美国四大城市的大型可持续项目开发经验”,《市委2004年十项重点工作典型案例研究专辑(之十)》,《社会经济问题专报》,2004年第15期(总第172期);
“挪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市委2004年十项重点工作典型案例研究专辑(之十一)》,《社会经济问题专报》,2004年第16期(总第173期);
“跨社区整合资源的思路——美国地方政府中特别行政区的做法和启示”,《市委2004年十项重点工作典型案例研究专辑(之十二)》,《社会经济问题专报》,2004年第17期(总第174期);
“将社区纳入终身教育体系——美国社区学院的有关做法与借鉴”,《市委2004年十项重点工作典型案例研究专辑(之十五)》,《社会经济问题专报》,2004年第20期(总第177期);
“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社有效防止弱势群体边缘化——大连西岗区工人村街道试点经验与做法”,《市委2004年十项重点工作典型案例研究专辑(之十六)》,《社会经济问题专报》,2004年第21期(总第178期);
“如何加强社区流动党员的管理——济南市的有关做法与设想”,《市委2004年十项重点工作典型案例研究专辑(之十七)》,《社会经济问题专报》,2004年第22期(总第179期);
“国外通过城市规划与管理缓减交通压力的经验”,《市委2004年十项重点工作典型案例研究专辑(之三十七)》,《社会经济问题专报》,2004年第42期(总第1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