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海的了解比本地人了解的要少。上海的家庭之间的来往是非常平淡和客气的
方式,不像北方,像我这种家庭的孩子是不能完全进入上海本地人的生活方式
的”。《以旅游者角度接近上海本质》,城市画报2001年12月26日
(7)见杨东平《城市季风》第304页,东方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
(8)见《上海的风花雪月》封底。
(9)《上海的风花雪月.跋》。
(10)见《上海探戈》,学林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11)《豪门旧梦》,树芬著,作家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12)詹明信:《电影:对于现在的怀旧》,吴美真译,《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
的文化逻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354
页。
(13)《1931’S咖啡馆》,见《上海的风花雪月》。
(14)《外滩的三轮车》,同上。
(15)转引自黎慧《欲望、代码、升华》,《上海文论》1992年第2期。
(16)爱理里克逊的重要心理学概念。诅咒,原文“Curse”,指个人生活史中
经历的促进心理危机的最具冲击性的事件,转引自《传奇文学与流言人生》。
(17)鲍德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台湾时报出版1997年版,第211、212页。
(18)《文学报》2002年11月8日周末版
(19)马尔科姆.蔡斯、克里斯托弗.萧:《怀旧的不同层面》,转引自《上海酒吧》
第137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20)张爱玲《流言.自己的文章》。
(21)王安忆曾这样谈到《长恨歌》的“诞生”:“大概十多年前,我看了一个小报,
上有个新闻,是个案例。我也看得很马虎,一眼而过。它让我留下一个非常深刻
的印象,它说的是一个上海小姐最后被一个城市社会青年杀掉了……。”
(22)《纪实与虚构.跋》。
(23)同上。
(24)《长恨歌》第184页,作家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25)《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与王安忆谈<长恨歌>,《文学报》2000年
10月26日。
(26)王安忆:《死生契阔,与子相悦》,《寻找上海》第52页。
(27)李天纲文,《上海文化艺术报》,1989年10月20日。
(28)齐红、林舟:《王安忆访谈》,《作家》199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