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学术论文

严春松等《人口分布与第三产业布局》

日期:1993/05/01|点击:669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生活质量的重要经济社会指标。人口分布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规模的地域分布。本文主要就上海市中心区人口分布现状与现有第三产业状况之间的矛盾, 讨论未来人口分布新格局对上海今后第三产业布局的影响,并进行政策探索。

 

一、上海市中心区人口分布状况

 

当前上海市中心人口密度分布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市中心地区人口密度皆达到每平方公里12万人以上,呈现以南京路为界的南北双高峰。南高峰为顶峰,经老城区的西部和北部以及邻近地区,全方位均匀扩散,形成凸状主高峰。北高峰小而陡,以山西北路街道为主,形成次高峰。人口密度虽属南北对峙,但相距甚近。

(二)人口密集区以南北高峰为中心,逐步向四周延伸。西部、北部及东北方向平稳倾斜, 东部及东南的梯度下降迅速,在城市中心地段形成一个东沿黄浦江、南包括整个老城区、西这静安寺一线,北以芷江路为界,东北至公平路的每平方公里6万人以上的人口稠密区,它由40余个街道组成,陆地面积达30余平方公里。市区几乎所有每平方公里6万人以上的地区均在此内。

(三)人口密集区依托黄浦江西岸,它的扩散受黄浦江的阻隔,但未受苏州河任何影响,并向北、向西及西南方向延伸。正是由于黄浦江这一天然屏障的存在,人口密集区向东及东南方向的扩散明显被阻挡,人口密度梯度迅速下降,但是,苏州河却穿过人口北高峰地区。正是由于苏州河上便捷的交通,从而对人口扩散不产生任何阻力。上海市区的这种人口密度是由历史发展的演变而来。上海原是一个商埠,沿黄浦江十六铺码头一带发展起来的老城区集中了小商品业、手工业者。鸦片战争后,南京路逐渐成为繁华商业带,但由于级差地租等因素的影响,人口的集中受到一定的制约,较多地聚集在附近两侧。解放后,上海市区人口分布的这一格局没有多大改变,由于缺乏级差地租的制约以及缺乏住房、商业网点等配套设施,人口并未形成向四周大量扩散的态势;人口向中心集聚,阻碍了人口的扩散,从而形成人口密度“中部高、四周低、南北高峰融一体”的分布格局。

如果将1982年与1990年人口密度分布相比较,可以看到不少变化。特别是,市中心地段人口密度显著下降,人口最稠密地区从每平方公里16.9万人下降到l3.6万人,而市区周围地带人口密度则在上升之中,每平方公里4万人及2万人区域明显扩大。甚至分别在西北、北、南边诞生了每平方公里8万人、6万人以及4万人的飞地,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随着上海在市区四周边缘地带建造的大批住宅的投入使用,不少居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从市中心迁往市区四周的新住宅区,使市中心人口密度降低,市区周围人口密度上升。

 

二、人口分布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矛盾

 

所谓矛盾主要指人口分布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一种不协调状况。尽管市区周围住宅的大量建设导致市区居民从市中心密集区向四周扩散,使市区人口密度分布有一种逐步趋于合理化的倾向,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措施〈如地价政策等》,市区,商业分布并没有相应的变化。如果从现代化第三产业发展要求看,还有许多潜在的问题有待解决。

(一)“双高峰”地区。北高峰山西北路街道人口凭借苏州河便捷交通,对南京东路商业街产生很大压力,形成一股冲击力量,同时加大了苏州河上交通的压力,使南京东路第三产业辐射能力受到影响。南京东路街道本身人口密度在10万以上,这意味着其住宅密度高, 要想优化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档次和效益,城市改造将面临很大困难。

南高峰是老城区的西部和北部一带,基本属于南市区第三产业,虽有一定规模,但太多属于以生活服务为主的低层次第三产业。每平方米营业面积、商业网点、利润额等指标皆低于北高峰地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人口住宅密度高,二是马路小且破旧,使该地区成为上海封闭的内陆,第三产业止步不前。

(二)中等密度区。除双高峰地区外的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6~8万人左右, 是南北高峰逐渐扩散的结果。此地区夹杂有许多工业单位,不仅影响居民生活和健康,也影响第三产业的改造与布局。另外,由于存在区与区之间行政管理问题,一些规划无法实施,很难形成同值区域之间的联片联合开发。

(三)低密度区,指西、北、南外围地区,总的情况是第三产业水平落后于人口要求,这就影响到市中心地区人口向该地区扩散。在上海市目前情况下, 此地区务必三严先行, 同时迁入人口。目前此地区饮食服务业虽有增加,但仍不足,且缺乏统一规划。但从长远看,从中心环路作用看,则需考虑潜在的问题。

 

三、人口分布对未来第三产业布局的影响

 

如上所述,现有人口分布不尽合理,但正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目前,人口布局有越过黄浦江向浦东散开的新态势,这是开发浦东带来的直接效应。加之南浦大桥竣工和杨浦大桥建设接近完成,浦东将为浦西高密人口松绑。考虑流动人口,包括本市和外地人口流量,这样大致形成两种不同的人口运动方向,即外来人口主要由南、西、北三处进入上海市区,而市中心高密度区常住人口继续向市区四周扩散。这些相应的人口分布变化对未来的第三产业布局将产生一定影响。

(一)第三产业核心地区的人口空穴化趋势。上海应尽快建立适合高层次第三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区。南起淮海中路、人民路,北至北京东路,东起浦东大道,西至乌鲁木齐路, 共大约8平方公里的地方是未来新上海的最高象征。南京东路已被多方面证明是发展中高档第三产业的黄金地段。在其北面有北京东路商品业街,南有福州路文化服务街。外滩一带己有一些商务区、办事处、金融机构。交通方便,南有纵贯东西的交通主干道延安路,东面有中山环路围绕,左有西藏中路与其交叉。此地区是浦东开发的助推器、浦西发展的火车头,也是上海经济全面振兴的带动者。它将是现代化第三产业发展的标志。

但是南京东路两侧居民入口极大地影响第三产业的运行,若依赖人口自发缓慢向外圈搬迁扩散, 显然落后于形势。这就需要在改革上有新的动作,使南京东路向人口空心化迈进。这种人口和工厂的外迁不但必要,而且可能,它符合人口扩散的合理化趋势。待原住人口大量搬迁后,此地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可以断定,就南京东路而言,它的未来将属于流动人口,而不是上海居民。

(二)上海人领地。西藏中路以西至乌鲁木齐中路这块地方大致而言属于中等人口密度区,处在人口分布格局的第二阶梯,平均每平方公里6万人左右,这主要是老上海人居住区,第三产业的开发以为本地人服务为主。这既是目前的现实,也是该地今后发展的方向,理由如下(1)人口密度已有相当规模,不宜再增加;(2)四周有便捷的交通;(3)此地人口至少在心理上不愿向外搬迁;(4)人口均匀扩散趋势对此地无碍, 估计将基本维持原状;(5)上海人应当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特色的“领地”。该地区所要做的是拓宽几条纵向道路,如陕西北路、成都北路,加速人口流动,横向的威海路必须加强商业特色,一些和第三产业无关的机构应予搬迁。本地区东有人民广场,西有静安寺。这意味着成都北路以东地段应充分考虑人民广场一带的休闲人口动向。因此,第三产业应当注意娱乐、饮食、住宿等三种基本需要,另在重庆北路建立一些中档宾馆、市府大楼作为配套。重点改造黄陂北路、重庆北路、加强威海东路城市建设。

(三)从外来人口来势看静安寺。静安寺是昔日上海老商贸地之一,城市建设包括第三产业建设有一定基础。可以说,静安寺和曹家渡区级商业中心有呼应之势,是上海市区西部第三产业的辐射中心或辐射源,故静安寺一带完全可以建立批发贸易,大型特色商场、超级市场、高档宾馆、信息咨询中分服务中心等第三产集群,通过中心环路,延安西路及地铁一号线等交通干道,与南京东路外滩一带集团遥相呼应,连通上海东西商业大门。因此,为更好地满足来自北、西南、西等人口多方需求,该地区大部分居民人口和工厂等宜向市区四周转移。如此,静安寺至少起到两种作用,一是截留作用,防止外来人口过多流向三产中心区,二是起到为外来人口以及上海西部人口服务的作用。

(四)南市区一一“老大难”。南市区是上海的人口密集区,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建设落后,居住条件差,因此此地区首先必须搬迁大批人口,才能进行城市改造,发展第三产业。但先需开辟隔江浦东新村,占用浦东农村土地,大兴土木,此乃长远之计,然需从现在做起。南市区中间有一内环即中华路、人民路,还有一个豫园设在此内,人口最密,必须将部分人口迁出,改造中华路、人民路,增加商业特色,形成商业环圈,至于豫园必须打通与外界联系,拓宽进出口,形成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旅游小区。

 

四、政策探讨

 

人口的扩散除了要有良好的住房这一基本因素外,还需有购物,消费和交通方便等相应条件。在近期状况难以根本改观情况下,对于个人来说,居住地、购物和工作地尽可能统一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当前在市区外圈大量兴建住宅区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引导人口合理再分布的同时, 应该在全市全面实施级差地租和级差房租政策。因为前者的作用是有限的,其吸引力随着市中心人口密度的适度下降而迅速减弱,而级差政策则是根本的。现在市中心地带正在选行的土地批租、道路扩建等带来的动迁问题,其难度将会随着级差房租的实施而逐步消失,黄金地段的居民将会从经济比较利益出发,自愿地向边缘地区搬迁。

当前从上海市区人口密度与工业职工密度看,二者并不一致。前者显示的是中央突起的南北人口密度双高峰,后者是外围的三足鼎立之势,交通紧张与此有关。希望在改革逐步配套的形势下,一方面形成就业的双向选择,另一方面,住房改革也能促进职工有权选择购买住宅的自由,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有可能逐步实现工作与居住地的统一,市内交通的紧张状况才得以缓解。这样,也更有利于第三产业的有效运行,让最佳的第三产业布局发挥最大的效益,让上海重振雄风。

 

                                    (原载于《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第5期)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