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学术论文

吴庆棠《新加坡华文报业与语文环境》

日期:1993/02/01|点击:735

 

海外华文报刊系在海外创办、以华文为载体的报纸、期刊,其读者对象主要是海外通晓华文的华人和华侨。据统计,至1988 10 月底,在出版的海外华文报刊共有330家,其中日报72家,期刊258 家。

海外华人是住在国多种族社会的一个族群。在华人聚居的区域里,华人一般都保持使用华文华语和传统生活习惯,当走出华人社区或与外族人交往时,便要使用住在国的通用语文。因此,一方面,华文华语只有在华人社区和华人之间才得到利用,它受到区域和种族的局限,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原因,住在国政府对待华族语文采取或者宽容、或者限制的政策和态度,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因受某种因素的影响,情况也会有所变化。不同的语文环境,自然会对华文报业产生不同的影响。

新加坡华族及华文报业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华族在全国人口中占绝大多数,华文华语的使用普遍。新加坡华文报是海外华文报的发源地之一,有亚洲华文报业中心之称。其生存与发展,新加坡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重要的条件。

 

人口结构与语文特点

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国家,有华族、马来族、印族等。据1991 年人口普查统计表明:新加坡全国总人口为2762700人。其中华族占77.7 % ( 96% 是以上已加入新加坡国籍),马来族占14 .1 % ,印族占7.1 % ,其他族占1.1  %

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华人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历史上,新加坡是中国移民最早的国家之一。据记载,早在1819 年英国人控制新加坡之前,便已有华人移居于此,从事种植。1878 年,英属新加坡人口为20万,华人已达10多万。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华人陆续移来。尤其是辛亥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辛亥革命时期,新加坡华人已达数十万。日本侵华,侨眷大批移居国外。据统计,抗日战争前后,中国人向新加坡移居的情况是:1935 年为141529 人,1936 年为143331 人,1937 年为239101 人,1938 年为531396 人,3 年共移居855657 人。为了维持殖民统治,英国人在新加坡设立英校。与此同时,“随着移居星马地区的华人人数的增加,生活条件的改善,新加坡华族自1880年开始,设立许多学校,培养他们的子女。一直到新加坡自治为止,大多数华侨子弟都前往华语学校就读”[1] 。“由于当时的英殖民地政府对新加坡的华文教育管制不多,华语学校采用中国出版的教科书,此类教科书多阐述中国历史、地理、伦理观念。”[2] 中国人的大批移居,必然同时带来了华族文化和传统习惯,因此人们多讲华语和各种方言。

这些历史和社会状况,形成了新加坡语文的多元化特点。新加坡通用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英语为官方用语(即行政用语),华文为第二语文,在华族间,特别是在华族家庭中广为使用。学校实行英、华双语制,学生在学校接受英l/2 或华l/2 的语文教育,教学媒介多数用英语,政府重视保留和发展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鼓励各族国民除学习英语外,学习本族母语,并欢迎各族国民以自己最熟悉的语文积极表意见和陈情。政府有关机构对非英语国民的来信,以同样的语文复信。政府还鼓励各族相互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化,以增进沟通和理解,和睦相处。

 

华文报业现状及读者

新加坡华族人口众多,环境优越,这是华文报业发展的良好条件。近百年来,新加坡先后出现过大量华文报纸,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王慷鼎先生的统计,仅从1945 9 5 日新加坡光复后至1959 12 31 日,在这个时期出现过的华文报刊共414种,其中报纸96种,包括19种日报。由此可见新加坡华文报业的蓬勃局面。

1982 年,新加坡政府全面整顿改组中、英文报业,将新加坡两家销量最大的、历史悠久的华文报《南洋商报》 和《星洲日报》 合并,组成南洋/星洲控股公司,出版《联合早报》 和《联合晚报》 ,隶属新加坡新闻与出版有限公司。1984 10 月,新加坡新闻与出版有限公司与海峡时报集团合并,成立新加坡报业控股有限公司。1990 8 月,3 家华文报正式组成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目前新加坡出版的华文报纸除《联合早报》 、《联合晚报》 外,还有1967 3 18 日创刊的《新明日报》 1991 年初出版的《星期五周报》

报业集团“庞大资源的集中调配所发挥的力量、业务合理化和各部门协调运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等”[3] ,使“这种有利的条件,为本来就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华文报纸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使“今天华文报纸的总销数达到了新加坡有史以来的最高峰”[4] 。同时,“华文报注重的是报道和反映事实、公正平衡的言论,维持本身的可信度等”[5] ,这使华文报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1992 5 月最新的统计数字是:3 家华文日报的平均总销数高达422 千份,比起合并前的《南洋商报》 、《星洲日报》 和《新明日报》 的平均总销数(约293000 份)高出44 %3 家华文报的读者近10 年增长25 %

《联合早报》 是新加坡唯一的华文早报,也是在新加坡和东南亚拥有最多读者的华文报纸。《联合早报》 正刊32 版,副刊14 版,内容主要是报道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反映国人关心的各种问题,还有国际要闻,东南亚及中国新闻。由于该报不仅编辑方针面向社会,而且对中国消息的报道和对中国华侨政策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报道比较客观,并较有份量,所以能拥有最多读者,据1992 5 月的统计,平均日销数为198000份,星期日为216000份,平均为201000 份。平日读者达687000 人,星期日则高达754000 人。

《联合晚报》是《联合早报》 的姐妹报,它以生动活泼的特色吸引读者,社会新闻、文化娱乐新闻较多,也刊登本埠政治、经济要闻及中国、世界要闻,还有综合性文艺副刊。据1992 5 月统计,平日销数为107000 份,周末为133000 份,平均为l16000份。

《新明日报》 1967 3 18 日由药业巨子梁润生与香港《明报》 社长查良墉联手创办。该报以报道本埠新闻为主,副刊以富有趣味性的史地艺林掌故见长,受到广大小商、平民的欢迎,读者中有三分之一为女性。目前平日销数为94000 份,周末为126000 份,平均为105000 份。

以中学生为对象的《星期五周报》 创办一年,已拥有3万读者。

3 家华文日报和1家晚报、1家周报外,新加坡还有3家英文报、1家马来文报和2 家印度文报。

 

华文水准与华文报业面临的挑战

 

新加坡自建国以后,为了发展经济而“门户开放”,以后又推行双语教育制度,此间华族人口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加上社会风气的影响,致使新加坡华文水准出现下降趋势。

1 .形成了英语的强势地位。英语在新加坡成为强势语文,有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李光耀资政在一次与记者的谈话中讲到,英国人统治新加坡大约150 年,把本身的政治制度搬到新加坡,设立英校,传播英国社会价值观。当人民行动党在1959 年上台执政时,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迅速实行工业化,为大量失业人士制造就业机会,因此鼓励并接受许多外来投资。这些外国投资者同时也把他们的工作作风和价值观带到新加坡。由此英语被规定为行政用语,成为政治、经济等重要领域的交往工具,自然被人们视为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新加坡早期有英校和华校之分,直到60 年代,大部分华族子女都进华校,接受华文教育。从1987 年开始,推行了双语制,从此学校不再有语文源流之分。以前的华校,所有科目都是以华文为教学媒介的;如今,华文只是众多教学科目中的一门单科,而且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的课程占了7/8,课外活动几乎全以英语进行。虽然政府为了确保中学华文水准,规定华族学生的在普通水准考试中,华文及格才能升大学、但实际上并没有很大的效果。

在英语强势的环境下,人们觉得华文没有多大价值,因而出现“重英轻华”的现象:

“一些邻里学校校长很自信地声明,他们的学校之所以能从成绩低劣改变为成绩良好的原因,归功于努力把英文和数学搞好。可见一般学校的好坏,似乎都是以英、数成绩好坏作为标准,并没有把华文或其他母语包括在内。这是近年来学校发展的显著趋势,学校内的整个气候是,把英、数水准愈提高愈好,而母语的水平只须及格就算了。”[6]“一些华文教师努力做了些引起学生对华文学习兴趣的工作,如鼓励学生写作、印发学生刊物等,但他们并不是都被校长欣赏的。有些甚至被指示,不须花太多功夫在华文上,以免妨碍英文的学习。”[7]

“不少学生和家长以为,读华文只是为了考试。考完试离开学校后,便用不着华文了。因此产生了‘华文无用论’的看法。”[8] 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希望孩子把太多时间花在华文课上,现在即使是华校出身的部分家长也存在这种看法。华文课在学校中的实际分量,跟政府对双语教育重要性的强调是不成比例的,虽然有规定华文普通水准考试及格才能升大学,但是学生还是不重视学华文,因为大学不必再修华文了。

社会上的“重英轻华”风气,也影响了华族学习和使用华文华语的热情和信心。

 “在60 70 年代,具有华文基础而兼通英文的双语人才,很受政府及各大机关的重用,而自80 年代开始至今日,双语人才远不及英文人才来得吃香。我们要把华文教学做得好,必须同时关注到如何提高华文的使用和地位。”[9]政府以英语为行政用语,公共部门在与公众沟通时,都使用英语,讲英语成了衡量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标准。在反映民意方面,语言也成了一种障碍。“人们形成一种错觉,以为用华语和其他非英语语文发表意见不受政府重视,因而非英语人士在反映民意上不如英语人士来得活跃。”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Copyright©2015 上海社会科学院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沪ICP备10019589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98号

总部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  邮编:200020  |  电话:86-21-53060606

中山西路分部地址:上海市柳州路991号|  邮编:200235  |  电话:86-21-64862266

顺昌路分部地址:上海市顺昌路622号|  邮编:200025  |  电话:86-21-63316222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