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熊月之:海派文化堪称近代中国城市文化的王冠

日期:2024/03/21|点击:12

3月14日,“再寻安垲第——《海上名园-张园与海派文化》新书发布会”在张园“安垲第·张园海派文化交流中心”举办。发布会现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文史馆研究馆员熊月之以“张园:海派王冠上的明珠”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接受记者采访时,熊月之表示,如果将海派文化比作近代中国城市文化的王冠,那么张园就是这顶王冠上的明珠。

何谓海派

“张爱玲热”到“《繁花》热”,海派文化为何永立时代潮头?

“如果在中国城市文化当中选择某一个城市的文化,最能够反映近代中国城市文化特点的,那么非上海城市文化不可。”熊月之告诉记者,海派文化是植根于江南大地、成长于上海城市、沐浴世界文明的奕奕春光,最后形成的特有的城市文化。

熊月之进一步解释,海派文化植根于江南大地之上,经过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集聚以后,吸纳了世界其他相关的文化。这一全新形成的文化,有中国文化原有的基因,也有吸纳了世界上其他文化的要素,它是一个不断更新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

“海上第一名园”到“海派文化会客厅”

“上海以洋气闻名全国,张园是展示洋气的地方。许多没有推广的洋东西,均先在张园出现。”在《张园与晚清上海社会》中,熊月之记述了张园对上海城市发展的意义,他表示,张园这样的公共空间的形成,对于上海移民社会的整合、上海人意识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3月14日的发布会现场,熊月之在演讲中根据时间的脉络,将张园划分为1.0、2.0、3.0三个版本。其中,1.0版本由1885年至1918年,这一地处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之南、同孚路(石门一路)之西的地块为张叔和的“张氏味莼园”,1885年向公共开放后,担当着上海近代最大的城市公共空间。近代上海城市化的汹汹浪潮之下,由于地价飞涨,1918年张园停办后,租界当局将这片寸土寸金的土地分割成28块出售,在100多年的时光中,发展为上海现存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中后期石库门建筑群,被熊月之称作2.0版本。2022年底,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首个适用于“留改拆”政策要求进行实践的征收基地,张园西区焕新归来,熊月之称其为3.0版本——静安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太古地产强强联手,云集世界三大奢侈品集团LVMH、开云和历峰集团,昔日的“海上第一名园”,出落为国内首个与艺术跨界融合的城市更新商业社区。

“城市人口的增加、交通的发展、空间价值的提升,张园这么大的地方如果维持原状,在经济上不是划算的一个选择,它会发生变异,而这变异本身就反映了这个城市内在变化的需求。”熊月之表示,他将更新后的张园称作3.0版本,它和1.0版本、2.0版本有一脉相承的东西,保存城市的肌理、保留原来一排排石库门的样式,但是赋予它新的功能,焕发新的活力。

被问及为何张园可以被称作“海上第一名园”、“海派文化会客厅”,熊月之表示,海派文化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纳,如开放性、创新性、世俗性、包容性等。如果要在上海找一个地方将这么多的特性汇集到一点,并集中呈现的话,那么这个地方就是张园。

在熊月之看来,张园有机地将商业性、休闲性、大众性、开放性和流行性汇集到一点,五性合一。其中商业性指市场性、消费性、免费开放、有偿服务;休闲性指娱乐性,可散步、赏景;大众性指其公共性,不设门槛,对公共开放;开放性即世界性、多元性、包容性;流行性即变易性、先锋性、创新性。

熊月之总结,因循五行合一的经营之道,1.0版本的张园合商、旅、文、教为一体,焕新后的张园重新成为潮流中心,可以说刚好和它100多年前的“身份”结合了。

“因此我们这回看这次城市更新,正好是把张园这个地方的1.0、2.0、3.0有机地贯穿为一体,是非常有价值的行动。”

 

来源:澎湃新闻2024-03-19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