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③】刘芳: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落实国家战略上走在前

作者:发布时间:2025-04-25点击率:40

编者的话

3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

2024年,包括上海在内的GDP排名前十的省份,以占全国近两成的面积,贡献了全国超六成的GDP。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三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对经济大省提出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强调要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今年,进一步深刻阐明经济大省挑大梁必须把握好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作为中国第一个5万亿元GDP城市,上海如何贯彻落实“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的要求?市委书记陈吉宁在312日的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指出,要始终坚持“四个放在”,在稳增长促转型、挑大梁作贡献上展现新作为,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取得新进展,在以高水平改革开放深化落实国家战略上实现新突破,在深化推进人民城市建设上彰显新成效,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上焕发新气象。

重担在肩,实干为要。本刊联合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约请专家围绕“上海如何在挑大梁作贡献上展现新作为”撰文,供读者参考。

 

经济大省要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担负着全面“挑大梁”的重任,在落实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上要更好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找准关键点,力求实现新突破。

以区域发展加快打造增长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意义与成效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2018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经济压舱石”“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作用明显提升。

从经济规模来看,2024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3万亿元,创造了全国近1/4GDP规模。

从增长动能来看,长三角已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目前,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量约占全国的40%、全球的25%

从区域市场一体化来看,“轨道上的长三角”稳步推进,长三角高铁营业里程在20182024年间增长了80%,公共服务跨区域共享实现突破,并形成了《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等多项全国首个跨省域的创新制度。

做好龙头带动、促进各扬所长:上海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辐射带动和服务赋能作用。上海通过“五个中心”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通过产业链延伸、生产要素流动、公共服务水准趋同等渠道实现对长三角区域的整体持续带动。2024年,上海经济规模进入超5万亿元的新阶段,位居世界中心城市前列,已率先形成电子信息等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上海“四个功能”不断加强,在金融、贸易等领域服务长三角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例如,上交所已在长三角区域内布局了数十家上市服务基地及工作站,目前长三角区域的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比重为48%

引领示范与统筹协调作用。上海在关键领域上敢于牵头、先行先试,形成了多项制度创新成果。自2019年揭牌以来,作为上海重要抓手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已经累计形成了15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52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通过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等制度安排,上海与苏浙皖实现共同推进、各展所长。在前两轮三年行动计划中,三省一市在科技创新联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基础设施联通、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上都取得了积极进展,2024年以来的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正在逐步落实。

强化优势、创新机制:上海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上的突破方向

创新链、产业链实现更高水平融合发展。发挥好上海高能级科创平台、高水平研究机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的优势,进一步强化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探索“揭榜挂帅”等市场导向科研创新制度推广,促使重点领域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培育更多科技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依托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G60科创走廊、嘉昆太协同创新圈等重要载体,加快探索在生态保护、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的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尤其是在成本共担、财税共享等难点问题上进一步突破,以制度创新推进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迈向更深层次。

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持续提升,对内对外开放联动增强。加强上海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更好担当长三角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桥梁。依托上海在现代服务业上的已有优势,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高能级平台为抓手,进一步集聚国际化专业服务业企业,加快推广“长三角制造+上海服务+全球市场”的新模式,助力长三角企业强化海外布局、参与全球竞争。

1+13”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提速。与纽约、伦敦等世界级城市相比,当前上海大都市圈在经济规模、创新能力、辐射能级、全球影响力上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可通过构建更集约高效的轨道交通网,形成“306090分钟”交通出行圈,持续优化要素空间配置,推动上海与13个城市实现从“相邻”到“相融”的质变。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20250421

作者刘芳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