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⑤】 贾文星: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拓宽上海发展之路

作者:发布时间:2025-03-14点击率:61

编者的话

中国第一个5万亿元GDP城市诞生。2025115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一年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运行回升向好。随后发布的2024年经济成绩单显示,上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926.71亿元,同比增长5.0%

5万亿元是什么概念?从世界看,5万亿元超过比利时、瑞典等国家的GDP。从全国看,仅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湖南9个省份GDP超过5万亿元。从自身看,上海一路走来,经济总量不断实现新突破,2006年突破1万亿元,2011年达到2万亿元,2017年超过3万亿元,2021年突破4万亿元,2024年突破5万亿元,迈上新台阶的时间不断缩短。

上海以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116日,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改委主任顾军在记者会上表示,过去一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可以用4个关键词概括,分别是“好”“升”“快”“进”。“好”就是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升”就是城市核心功能巩固提升。“快”就是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加快。“进”就是高水平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上海的经济增长目标同样设定在5%。本刊联合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组织专家分析上海经济的底色、成色、亮色,以及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水平开放为深层次改革提供强大动力,深层次改革为高水平开放提供制度保障,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是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要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肩负着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的重要使命。

统筹推进上海深层次改革和

高水平开放意义深远

——服务国家战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必然要求。改革是上海最鲜明的名片,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上海先后诞生了第一个自贸试验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等多个“全国第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有助于上海进一步发挥开路先锋、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为全国乃至全球发展探索新路径、创造新模式、积累新经验。

——提升城市能级、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内生动力。深层次改革可以破除当前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高水平开放可以加快上海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增强应对全球风险的能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有助于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更好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影响上海的开放理念、开放模式、开放战略、开放目标和开放布局。当前,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创新生态不完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足、开放风险加大等深层次矛盾和制约性因素,要以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激发新动能、释放新潜力,健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统筹推进上海深层次改革和

高水平开放的重点任务

——聚焦关键领域,服务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是围绕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全面提升国有企业基础固链、技术补链、融合强链、优化塑链能力,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国资监管改革,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完善信贷奖励和信贷风险补偿等政策,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加强金融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三是从政策型开放、分割式开放和要素流动性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协同性开放和价值链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贸易强市建设,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关注重点空间,突出改革开放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是扎实推进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对照《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围绕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开拓性创新,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完善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完善商品和要素跨境流动机制。二是持续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加快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强化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制度创新。围绕前沿产业,构建临港新片区完善的产业生态,增强临港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三是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辐射能级。聚焦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大商务”“大会展”“大交通”“大科创”四大功能,深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创新协同联动、开放协同联动、软硬件协同联动、区域协同联动。

——强化基础支撑,加强改革配套和衔接。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围绕“(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创新效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二是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深入实施高峰人才引育、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等行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优化外籍人才服务,吸引全球高端人才。三是优化区域联动机制。深入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推动要素跨区域流动更加畅通。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20250305

作者贾文星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