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 2023“中国学贡献奖”得主卜正民:以全球史的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

作者:发布时间:2023-12-11点击率:18

 

 同战后北美的许多同侪一样,卜正民先生不认为自己是汉学家,他更乐意把自己定位为世界史学者。卜正民先生属于战后北美从事中国研究的第三代。这一代的不少学人,如罗友枝、周锡瑞、韩书瑞、杜赞奇、王国斌等一批在1980年前后的十年里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把中国社会史研究推向了“显学”地位。他们在经验主义的精微研究上超越了费正清等第一代、孔飞力等第二代,又在钩沉稽古、发微抉隐的功夫中展现了宏阔的眼光和胸襟。

 “We still need to lower the barriers of ignorance between peoples(我们仍然需要减少不同文化边界的局内人因为无知所构建的相互理解的壁垒)。”2023“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1123日至24日在黄浦江畔举行,作为论坛80名志愿者之一,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口译专业硕士二年级学生周子涵获赠了这样一条寄语,她请此次陪同的加拿大籍世界著名历史学家和汉学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教授把寄语签在了口译竖翻本上。


 卜正民在24日上午获颁“中国学贡献奖”,另两位一同获奖的知名国际学者,是倡导“东亚论述”和“全球中国”概念的韩国延世大学荣誉教授白永瑞、纵横外交与学术两界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卓越院士马凯硕教授。出现在既往获奖名单上的,有谢和耐、孔飞力、傅高义、饶宗颐、谭中、裴宜理、史景迁、王赓武、滨下武志、杜维明、周锡瑞、叶嘉莹等22位重量级汉学家和华人学者。


 趁着1122日去接机的便利,周子涵就跨文化传播的一些心得和困惑请教了卜正民,老先生提醒这个年轻的“外语人”:“需要明确,你要向外界介绍的具体是中国的哪个方面?是中国文化,中国现代社会?还是中国其他的哪个具体的方面?”23日晚,周子涵担任了卜正民记者见面会的全程口译,卜正民“要从局外人的视角看自己熟悉的国家和文化”的主张,让她“更加希望读博士的时候能够出国看看外界,再从外界看看中国是什么样”。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据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权衡研究员介绍,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马可波罗时代的“汉学”是西方中国研究的源头,它讲究典籍的翻译、校勘、考据与注释功夫。20世纪中叶以后,这种研究范式逐渐被“中国学”所涵盖。“世界中国学”则是继“汉学”“中国学”之后出现的以中外互鉴为核心内涵的第三种中国研究的学术形态和分析典范,这一概念2004年在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正式提出并被广泛接受。始创于2004年的“世界中国学论坛”,在2010年起被升格为国家级学术平台并开始颁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从2015年起开始在主论坛之外创办海外分论坛。时值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和上海开埠180周年,“世界中国学论坛”再次升级为“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总主题被确定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在权衡看来,这个世界级的学术交流平台有助于各国的中国学家们“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古代中国、认识现代中国、把握未来中国”,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


72岁的卜正民早年先后获得多伦多大学文学学士和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历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圣约翰学院院长、牛津大学邵氏讲座教授,2015-2016年度亚洲研究学会会长,其学术专长为中国史尤其是明史以及全球史。他广为中国读者熟知的专著有《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全球化贸易的兴起》《杀千刀:中西视野下的凌迟处死》《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还领衔主编了6卷本《哈佛中国史》并撰写其中一册《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书影。供图:江苏人民出版社·思库


 “他的著作将中国置于全球背景中,并以世界的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上海论坛主办方如是表彰卜正民,还提及其新书《忽必烈的猎豹:八百年来的中国与世界》,以及“后浪”出版公司正在引进的卜正民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的最新著作《崩溃的代价:小冰河期和明朝的衰落》,这本书“更深入地运用了全球视角,将晚明的历史从人类史上升到气候史,展示中国和欧洲在何种程度上共同受制于小冰河期气候灾难的影响”。


 卜正民教授在2023“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上发表获奖感言。供图:论坛组委会


 如果从1974年作为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大四学生来中国交换并先后在北大、复旦大学留学算起,卜正民与中国的友好学术往来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他与30后和40后、50后以及60后、70后等几代中国学人保持着良好学术友谊。


 卜正民上一次来访还是2016年,他在北大做了一场讲座《测绘于浩淼之上——明时代的航行与全球舆图学》,“写地图史一直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我看了明代能够找到的各种各样的地图,从明朝的全世界地图到很小很小的人家里的地图,我觉得这些形状、样式各异的地图,非常有意思。”2016年秋,卜正民主编的6卷本《哈佛中国史》被引进出版并迅速成为畅销书,该丛书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被认为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代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卜正民年轻时曾受邀为《剑桥中国史》第八卷撰写“明代的交通与商业”这一章)。当时,《中国青年报》“思想者”理论版以“站在‘房间’外面来观察中国”为题,刊发了卜正民撰写的丛书中文版总序(20161121日第2版)。他回顾了1970年代中期来中国做交换生的经历,“彼时正是西方史学经历大转折的时期,历史已从宏大叙事逐渐转变为普通人在其所处社会的约束与机遇中所经历的生活。”一次与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一道参加了同一场学术会议,卜正民坦承了一再困扰他的问题——“既然我不是中国人,那当一名中国历史学家到底有什么意义?我到底怎样才能像理解母文化那般,更真切地理解中国呢?”朱维铮打了一个比方:“你想象中国是一个仅有一扇窗户的房间。我坐在房间里面,屋里的一切都在我的视线之中,而你在房间外头,只能透过窗户看见屋里的景象。我可以告诉你屋内的每一个细节,但无法告诉你房间所处的位置。这一点只有你才能告诉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研究需要外国学者。”卜正民如醍醐灌顶并深以为然,“局外人”的自我认同和定位影响了他此后三十年的研究。


 “在元明四个世纪的历史中,对民众生活经历和政治时运产生影响的最重要因素正是气候变化。”卜正民也解释了自己撰写丛书中第4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的初衷,“我越来越喜欢从环境的角度来看待历史——我们应该好好利用环境研究领域正不断涌现的最新学术成果。”


 作为加拿大交换生从北大转校到复旦大学中文系后,学校安排了1933年出生的文学批评史专家李庆甲来担任指导老师,卜正民“意识到自己想要理解明代中国人如何思考和感受他们所处的文化和社会,而我真正感兴趣的并非社会价值观、国家形态或文化传统等宏大理念,而是对人们在那个动荡时期的经历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尽管我永远无法像一个局内人那样完全理解中国,但局内人们已经认可了,我这个局外人的一些想法和见解可能有助于形成一种对中国更客观、更普遍的认知——这不仅仅是一种从中国自身出发、为中国自身服务的认知,而是将中国视为世界一员的认识——毕竟,这个世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1123日下午,卜正民回到复旦大学,与他的一众老友如葛兆光和金光耀、李天纲等历史学人叙旧,做了讲座《十一个转变:一个局外历史学家的职业生涯的行程》。这十一个转变,包括“从宗教史到社会史”“从国家行政史到地方社会史”“从国家史到全球史”“从接触史到相互参与史”“从国家史到全球气候史”等,卜正民认为他的经验不能完全代表西方汉学界,但他的转变参与了许多海外汉学研究的潮流变迁。


 《再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作者葛兆光先生受邀与卜正民对谈,他认为“了解国外学者的研究,也同样要了解国外学者的思考背景、问题意识和研究途径”,“外国学者关注的世界史主题类图书我们也已翻译过来不少了,中国近十年翻译的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图书数量井喷,这象征着我们理解历史的背景是全球的背景。”


 卜正民也是上海社科院的老朋友,该院素来重视国际学术交流,特别是1978年恢复重建以来,在海归院长、《中国绅士》作者张仲礼先生等前辈学人的推动下,该院逐步赢得了“连接中外学术界的重要码头”的美誉,每年来访的外国学者多在千人次以上。张仲礼先生1997年退休后,继任院长尹继佐逐步有了创设“世界中国学论坛”的构想。20017月,现任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所副所长周武研究员受邀去哈佛燕京学社访学一年,行前即被尹继佐院长叮嘱“到哈佛后要多了解世界中国学的前沿动态”。因此,周武在访学期间访谈了一批知名汉学家,2002年利用卜正民从多伦多大学回母校哈佛开会的契机做了他的长篇访谈。

1123日晚,周武研究员在卜正民教授记者见面会上与其对谈。供图:论坛组委会


 这篇近3万字的访谈补足了《哈佛中国史》中文版总序和此番获奖感言以更多细节。卜正民细致回顾了他当年从中国回到北美后历时8年于1984年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历程,博士期间他有一年前往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访学、去日本东京大学文化研究所访学两年,“在哈佛呆了五年”,“在我所认识的前一辈学者中,孔飞力的分析能力是最好的,他对我的影响主要是从他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等)著作中而来,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卜正民向周武分享了他的一些总体性感受,“晚明是一个比较有创造性的时代,大家可以想以前没有想到的东西,这是经济发达的一个表现。”


1977年生人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唐小兵是周武主编的《上海学》集刊的特邀编委。20079月至20085月,当时还是在读博士生的唐小兵远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访学了一学年,在时任该校圣约翰学院院长的卜正民与另一位知名汉学家的帮助下解决了食宿难题。圣约翰学院内面积最大的公共餐厅是师生们公共交往的主体空间,“卜正民先生与他的夫人、孩子也经常在这里就餐,与学员随意聊天。这自然更有助于社群意识的形成。”唐小兵还记得,2008117日晚,他观摩了一场粤剧演出,“第二天,在卜正民先生的办公室,主持了粤剧演出欢迎仪式的他问我对此感觉如何,我说很不错。他笑着说,他听不懂,也不太喜欢,坦率地说只是感觉到各种乐器与人声混杂的嘈杂(noising)感。”


 尽管2020年已被破格晋升为教授,20178月至20188月又获得了哈佛燕京学社访学一年的机会,唐小兵还是难忘那段“穷博士”的问学时光,他将前后相隔十年的两段访学经历写入了新书《北美学踪:从温哥华到波士顿》中,“卜正民的历史写作既纵深充满卓见,又有灵动之气,文笔更是得孔飞力《叫魂:1768 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之历史叙事的真传。”


 获颁“中国学贡献奖”的次日上午,周武陪着卜正民及其夫人Sims Fay Ellen到思南公馆、复兴公园、上海科学会堂(“法童学校”旧址)等景点“逛了一大圈儿”。1126日,卜正民夫妇前往杭州,28日上午他为“浙大东方论坛”做了第254讲报告《史海曳舟:从地方佛教史到全球气候史》。主办方提前推送了与卜正民直接相关的15种著述,期待“为广大师生展现一位资深明史学家求索的心迹”。这场讲座由该校专治明清中外科技、文化关系史和明清天主教史的历史学系教授、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韩琦主持。“我读过他的不少书,但个人交往不多”,韩琦初识卜正民还是1995年在巴黎一同参加一场关于徐光启的国际研讨会,那次会议也有谢和耐、许理和两位“20后”法国、荷兰汉学界前辈出席,“一晃28年过去了”;2000年,韩琦与卜正民在圣地亚哥重逢过一次,恰逢卜正民凭借其《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获颁美国亚洲学会中国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列文森奖”——该书4年后就被国内引进简体中文版,2016年又推出了新版。


 “同战后北美的许多同侪一样,卜正民先生不认为自己是汉学家,他更乐意把自己定位为世界史学者。”1964年出生的浙大历史学院海归教授孙竞昊是卜正民的弟子,2000年时年已经36岁的他从留学的美国孟菲斯大学转学到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卜正民先生属于战后北美从事中国研究的第三代。这一代的不少学人,如罗友枝、周锡瑞、韩书瑞、杜赞奇、王国斌等一批在1980年前后的十年里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把中国社会史研究推向了‘显学’地位。他们在经验主义的精微研究上超越了费正清等第一代、孔飞力等第二代,又在钩沉稽古、发微抉隐的功夫中展现了宏阔的眼光和胸襟”,“卜师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宏大命题的热衷。”卜正民对孙竞昊采取自由“散养”的方式,“但在学术标准要求上没有可negotiate(讨价还价)的余地。”


 孙竞昊1990年代末出国前即已在华东师大历史学系受到“思辨的叙事”风格的熏染,“我到美国后,很快注意到叙事体的盛行,尤其是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discursive(话语)趋势使得社会史书写越来越偏重文化主义、文化史的取向。”孙竞昊记忆犹新的是,2002年在华盛顿举办的亚洲研究协会年会期间,在一场由罗友枝、卜正民、岸本美绪、李伯重等各国史学界领军人物作为嘉宾的圆桌会议上,当卜正民追问与会者中谁还自认为是“Social historian(社会历史学家)”时,济济一堂的偌大会场中无一人响应,最后竟然只有他自己在环顾四周后缓缓地站了起来,自称他“坚守社会史家的自我认同”,“作为学者,要不断学习和扬弃才能进步,但又无法也不应完全自毁积淀。从‘结构’到‘故事’,从分析到叙事,我越来越把自己的学术定位趋向思辨与叙事的结合,关键是如何结合得更好。在这种‘思辨’性社会史的‘叙事’中,社会经济史的‘分析’依然是重要内涵。”


 阔别中国7年,卜正民夫妇此行一周相继参访了上海、杭州,这两座城市正是他研究的典型“江南”。6年前还在北大历史系攻读硕士的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博士后尹敏志采访过卜正民,卜正民这样解释自己的“江南情结”:“江南地区的史料是最多的,参与政权的官员最多,经济上最重要,文化上也发达”,“如果将明朝比作一列火车的话,江南就有点像这列火车的火车头,明朝的变化可以说是由江南引领着的。当然,广东、福建这些地方也都很重要,但是江南地区是最为特殊的。”


1129日傍晚,卜正民夫妇乘坐加拿大航空的AC026次航班直接飞返温哥华。留待中国读者和卜正民的一众中国新老朋友可以继续期待的,有他即将被引进和推出简体中文版的新书《崩溃的代价:小冰河期和明朝的衰落》,还有他正在着手的17世纪在英国建立的最大的私人图书馆——英格兰法学家约翰·塞尔登的图书馆的重建研究。2015年被引进简体中文版的《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曾以一幅沉睡在牛津大学图书馆的古代中国地图为引子,从历史、地理、文字、法律和科学技术的角度,描述四百年前东亚地区海上贸易的盛况,以及它留给后世的深远影响和未解之谜。


 海洋史和“海洋中国”“海洋亚洲”等论述的倡导者在当下中国史学界有所增加,卜正民正处在《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的“海洋中国”和“全球中国”的延长线上,诚如他3个多月前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时所说:“此后塞尔登不断占据着我的思绪。他对一个基于法治的世界的愿景,以及他从世界各地收集到伦敦的各类非凡的图书与手稿,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于这些原因,也鉴于我们现在正在离书本越来越远,我决定写作一本关于塞尔登为何创建图书馆以及如何创建图书馆的书。”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8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