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所《上海80后外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问题研究》报告受到媒体关注

作者:人民日报曹玲娟 解放日报李小佳发布时间:2013-05-06点击率:9

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人口所副所长周海旺在《上海80后外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问题研究》报告中提出的观点受到媒体关注,《人民日报》和《解放日报》相继在要闻进行了报道,具体如下:

 

在沪80后外来人员人数已超户籍青年

本报上海52  (记者曹玲娟)上海80后外来人员规模比较大,接近全部外来劳动年龄人口的一半,且已明显超过了户籍青年。这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人口所副所长周海旺最近在《上海80后外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问题研究》这一报告中提出的。

据调查,上海80后外来人员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文化程度比80前外来人员高。其中,初中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1.3%,其次是高中,两者合计为72.3%

80后外来人员未婚占多数,与80前外来人员存在较大差异。抽样调查数据显示,80后外来人员未婚没有男/女朋友未婚有男/女朋友分别占31.7%24%,两者合计55.7%,远远高于80前外来人员的2.7%

无论是80后还是80前外来人员,当心情不好或遭遇困难时,他们谈心或寻求帮助的对象主要是家人老乡

报告指出,80后外来人员已经成为上海劳动力资源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与80前来沪人员相比,80后来沪人员在基本构成及经济、社会、心理生活等状况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同时,他们对计生、就业、住房等公共服务的需求更迫切,对合法劳动权益的保护诉求更强烈。

来源:《 人民日报 》20130503   02 要闻版

 

 

 

来沪“80延长人口红利

上海社科院报告:他们的数量、结构、素质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要素之一

本报记者  李小佳

上海80后外来人员规模较大,接近全部外来劳动年龄人口的一半,且已明显超过户籍青年。这是上海社科院城市人口所副所长周海旺最近在《上海80后外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问题研究》的报告中提出的。

其实,在我国农村人口持续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的大背景下,报告中所提到的外多内少人口结构性特征,已经开始在不少东部沿海城市显现:深圳外来常住人口比重高达70%多;截至20123月,苏州实有人口达1300万,其中外来常住人口已超过本地户籍人口。在上海,这一特质更集中表现为80后外来常住人口的比重过半。

这一人口结构的变化,无疑会给上海城市管理带来挑战,但是否也蕴含着更多城市发展的机遇?

减缓了老龄化进程

专家表示,80后外来常住人口比重增加,给上海带来的直接益处,是延缓上海老龄化进程、延长人口红利机会窗口时期。

上海人口与发展专家咨询会上,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彭希哲曾指出,数据显示,上海老年抚养比明显高于全国、总抚养比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际上,由于年轻来沪人口的稀释作用,上海实有人口总的抚养负担水平不高。其中,老年抚养比为13.9%,比全国平均水平(11.9%)高出2个百分点;总抚养比为21.8%,不及全国平均水平(34.2%)的三分之二。他认为,外来人口的数量、结构、素质,将是上海人口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也是上海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发展要素之一。

上海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学者杨翠迎认为,从养老保险的角度看,80后外来人口增多对上海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改善利好,而且这种改善会相对持续。

复旦大学教授任远认为,移民除了为城市提供年轻劳动力,积极意义还在于增加了城市的人力资本总量。80年代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与80前的迁移流动人口相比,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更高,这增强了他们在城市中的发展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创新和创业精神。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社科院这份报告数据的支撑,80后外来人员的文化程度构成中,初中所占比例最高 41.3%),其次是 “高中31%),两者合计72.3%,上海80后外来人员的文化程度明显比80前外来人员提高。

公共服务诉求上升

专家认为,在80后外来人员已成上海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生力军时,需要更加关心这个群体的生存状况、婚恋状况、经济状况、心理状况、对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诉求等。

在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工作的先生,福利收入与本地职工没有差别,然而,他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苦恼,就是自己没有上海户口对孩子上学的影响。社科院的报告显示,与80前外来人员存在较大差异,80后外来人员对计生、就业、住房等公共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对合法劳动权益的保护诉求也更强烈。其中,能享有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或公租房的比例最高,为45.5%;其次是子女能和上海本地人一样上公办学校,为27.5%能享有跟本地人一样的公共卫生服务21%子女初中毕业后能在上海上高中、考大学20.8%能参加政府组织的就业培训19%

上海社科院学者高慧则表示,城市融入问题也是一个显著问题。与80前外来人员相比,80后外来人员对市民身份认同不是更高,而是更低了。他们作为城市的外来者,依然比较孤独,较难融入城市主流,这也容易给城市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隐患。

周海旺认为,与80前外来人员相比,上海80后外来人员具有不同的新特征、新诉求和新问题。捕捉这些新动向,提高80后外来人员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是上海市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探索凭证服务模式

任远认为,实现人的城市化,帮助农民工能够更好融入城市,本身就是这些新生代移民对城市的憧憬,是他们发展的梦想,也应成为城市公共决策需要考虑的内容。新生代外来人口的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上海经济结构的向上提升得以可能,但城市必须要形成鼓励移民就业、创业和创新的经济环境,才能充分发挥移民所带来的人力资本的积极贡献。

周海旺建议,面对80后外来人口公共服务诉求更强的特征,上海可以探索居住证新功能,逐步形成凭证服务模式。具体来看,就是探索办理居住证与相关公共服务项目挂钩的服务和管理方法,通过持证扩大享受就业、就学、就医等公共服务项目或相关优惠政策。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外来青年感觉办理居住证没有任何作用,而且还要花费25元钱,对办理居住证没有积极性。但实际上,是否办理居住证、办理了哪一类居住证,会直接影响着他们享受公共服务的项目和水平。

专家还认为,在公众聚焦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不妨从公共服务均衡化着手。现在上海50.4%80后外来人员分布在近郊区,30.9%分布在远郊区,两者合计81.3%,仅18.7%分布在中心城区;这些人群又主要分布在浦东、松江和闵行这三个区,三区合计占49.7%,接近一半。对上海中心城区资源相对丰富、郊区尤其是远郊资源相对薄弱格局进行结构性调整,而非总量性调整,同样会缓解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问题。

来源:《解放日报》201356 02要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