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探索将青年发展与“中国梦”结合

作者:来源青年报发布时间:2012-12-28点击率:8

论坛现场。本报记者 吴恺 摄

  昨天下午,“上海青年与青年工作发展展望”第十二届上海青年发展战略论坛在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隆重举行。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常务副院长陆士桢、团市委书记潘敏、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叶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巡视员尹后庆、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左学金,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褚敏,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吴仁杰,上海市少先队名誉总辅导员沈功玲,复旦大学教授唐亚林、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卢汉龙、花建、杨雄等领导和嘉宾出席论坛,来自主办及协办单位领导和代表、市委办公厅、市委研究室、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协会理事以及部分单位团委书记等120余人应邀参加了论坛。

  论坛由团市委副书记王宇主持。

  本报记者 刘晶晶

  本次论坛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主办,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协会承办,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青年报社共同协办,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共同展望和探讨上海青年与青年工作的美好蓝图,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上海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为进一步提高上海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科学化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为明年召开的市第十四次团代会做些理论准备。

  团市委书记潘敏在致辞时指出,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十八大报告在结语部分用一段较大的篇幅对广大青年提出了勉励,既是对广大青年的巨大鼓舞和殷切希望,也充分体现了党对青年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共青团事业不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青年的性格就是时代的性格”,青年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决定了青年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发展方向,唯有准确把握和积极适应青年群体新的特点,及时转变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格局、提升工作水平,才能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才能真正凝聚青年、赢得青年。期盼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发表真知灼见,共商青年发展,为推动上海青年工作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

  本次论坛分主旨演讲和头脑风暴两部分进行。在主旨演讲部分,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巡视员尹后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亚林、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花建、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卢汉龙、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左学金等7位专家陆续登场,分别围绕青年与青年工作发展展望、青少年素质教育、青年发展与经济转型、政治建设、文化创新、社会建设、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等方面作了精彩演讲。

  随后,在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播新闻中心首席主持秦畅的主持下,专家们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进一步围绕“上海青年和青年工作发展”的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作了论坛总结。

  陆士桢

  应构建和完善

  青少年社会教育体系

  青少年是与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关系最为紧密的群体。一方面,物质化的价值目标挑战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多元化的意识形态改变着社会传播方式;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偏重智力投资,学校教育侧重应试效果,社会组织趋向松散多元,这些变化对青少年教育的内容、途径和环境都产生深刻影响和诸多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共青团应当进一步发挥统筹作用,参与构建和完善青少年社会教育体系。一是,引导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核心价值;二是整合青少年社会教育内容,坚持以青少年为本的基本导向;三是倡导科学的青少年教育观,形成社会教育的普遍原则;四是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青少年社会教育运行机制建设。

  尹后庆

  推进以青少年

  为本的综合教育改革

  落实素质教育,首先要回到教育的原点,敏锐捕捉当代青少年的新特点、新动向。当代青少年大多出生于90年代以后,他们国家民族意识较强但爱国理性不足;乐于接纳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却对民族优良传统不甚了解;基础知识扎实但实践能力不强;乐于追新求异但创新能力薄弱;同时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也在逐渐改变。

  为适应当代青少年的发展特点和未来责任,我们要推进以青少年为本的综合改革第一,更加关注教育对“人”本身的价值,第二,更加关注以人的多样发展为特征的全面教育质量提升;第三,更加关注以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多样化培养;第四,更加关注教师教育境界和专业能力提升。

  唐亚林

  多层次地引导

  青年参与政治建设

  政治建设事关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政治建设使命的完成,关键是要培养出一代代有公民责任感的青年。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公民教育是个短板,因此,我们的青年可能掌握了一流的技能、获得了最前沿的知识,但由于公民教育的缺失很难说变成了健康、成熟、自信的一代。为此,要多层次地引导青年参与政治建设,将青年培育为社区中的公民、国家中的公民、世界中的公民。

  另外,在全球化时代,青年还需要自觉培育政治领导力,实现自身发展与国家政治建设与的同步成长,要注重自身的人力资源投资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并善于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提升沟通、协调、组织和谈判等方面能力,实现艺术与技能的双重升华。

  花 建

  青年理应成为

  文化都市建设主力军

  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精神凝聚力,来源是创新力和参与力,路径是亲和力和传播力。在当前各种文化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更加紧迫的背景下,青年文化建设无疑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青年文化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近十年来,上海正在成为世界级城市之一。借鉴美国、日本等国成功经验,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推动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青年最具创新力和创造力,理应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生力军,积极参与文化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为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贡献智慧。

  卢汉龙

  重点关注

  新生代农民工

  当前青年工作需要重点关注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他们创造了大量财富,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乃至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从上海、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农民工”收入支出比来看,很难说青年劳工已经过上了体面的生活。

  因此,当我们把新生代“农民工”视为“人力”的同时,更需要把他们视为实实在在的“人”,关注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生活愿景等。所以,共青团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要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全面关注,了解他们的自我意识、人格评价、社会价值观、社会参与、地位认同等等,并积极参与到提升劳工生活质量的工作中,切实关怀青年、服务青年。

  杨 雄

  青年政策应

  摆在优先位置

  在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青年往往是最快、最直接承受社会变化的群体,是现实生存、生活压力最大的群体。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最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当前,青年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主要问题,青年教育、就业、创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需求形势愈加严峻,为青年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政府应当将青年政策摆在优先位置,要进一步关注青年,就是要优先考虑和满足青年多元需求;要进一步关心青年,就是要推动青年事业成长,解决青年民生问题;要进一步关爱青年,就是要帮助青年承担责任,包容青年创新创造,实现青年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同步。

  左学金

  青年人要成为

  改革创新的先锋

  当前经济高速增长为青年提供了很多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机遇表现为青年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教育医疗条件改善、可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各级政府和家庭对青年的人力资本投资不断加大等。

  挑战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经济如何从“苦干”转型为“巧干”,关键在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力量在青年;第二,人口老龄化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劳动年龄人口相对于老年人口的比率不断降低,青年人负担将相应加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在于依靠青年创新。青年人要保持对现实社会的思考,要富有探索创新的精神,要成为改革创新的先锋。

  郗杰英

  把青年发展需求

  与“中国梦”联系

  论坛给了我们三个战略角度:第一个战略角度是要把当代青年群体特点放到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中和历史高度上看;第二个战略角度是要把厘清青年的成长需求、发展需求作为发展青年工作的前提;第三个战略角度是要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多角度看待青年问题。

  共青团在做青年工作时,第一,要为党多做顺人心、暖人心的事;第二,要将青年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把青年成长发展的切身利益与“中国梦”联系起来,使梦想变得对青年人有吸引力;第三,要勇于探索和创新;第四,在强调竭诚服务青年的同时,更要坚持政治性、扩大群众性、拓展社会性。

 

来源:青年报 201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