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上海静安考区的一位男性考生,迟到两分钟被规则拒绝在外语考试门外。由于视频播出这样的“心碎”图景:送考的母亲跪求工作人员放行,并哭喊道 “这会影响他一生的呀”……因而再度引发“高考何时不再沉重”的话题。
8日下午该事件发生之后,某网站即以“考试规则不容迁就”为正方辩题和“特殊情况人性化处理”为反方辩题进行投票。至
在信息化很充分的上海,我相信今年只有一位考生因迟到而“失意”。而为了一个孤立的个案,企图去改变已经程序化、大众化的刚性制度,反映出的并不是城市的智慧,而是城市的焦虑。因此,我反对以“人性化”来诋毁程序的公正。
但是,温情是东方社会的心理特征;否则不会有七成以上的网络投票者主张“特殊情况人性化处理”。不过,事已至此,再议考场是非就等于空谈;如有可能,则应该给当事人(迟到者)以必要的人性关怀。我注意到这样的细节:该考生是因为自行车故障而延误了关键的“两分钟”,相信这不是为了环保,而是家庭经济条件使然;同时,考生没有仔细看清听力考试提前15分钟进场的明文规定,这在经济条件尚可的上海家庭是难以想像的。而家庭境遇低微者,更容易凝结“高考是一辈子唯一机会”以及“高考失败就毁了一辈子”的思维定势。在我看来,“希望考生和家长能够振作”的愿景正确,但当事者很难单方面走出阴影。
我希望当事者所在社区、高中、团组织以及社团、社工,能够及时地进行心理干预、未来预景和必要的经济资助,并在复读、职业培训以及就业等可能性选择上给予积极的人文关怀,这比辩论考场是非、制度刚性等话题更重要,也更温馨。这样处理孤立的个案,一方面社会成本并不高,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孩子走出阴影,并让孩子象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材那样——“认出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