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一流大学不能缺了主角

作者:谢京辉发布时间:2012-06-12点击率:17

 

最近,人大校长陈雨露在人大75周年校庆新闻通气会上提出:“我们不办庆典大会,校庆就是给学校过生日。”为此他提出这次校庆的理念“以校友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术为中心”是当下创办一流大学最好诠释。然而,现在讨论一流大学最多的却是大师、大树和大楼;感叹最多的是大楼多了,大树不多,大师太少了,这些讨论对办好大学是有积极意义的。人们在关注这些条件时,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一流大学的这些条件中缺了主角——学生。毕竟大学是以教书育人为根本,有人会说,具备了这些条件自然会有杰出人才培养出来。其实不然,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很是说明了这方面问题的。究其原因是一流大学缺少了对学生的考虑,多了对客观条件的重视。不可否认创办一流大学中有功利的驱使,而损失了大学精神,如果我们多重视学生,将有助于提高对创办一流大学的认识。

首先明确创办一流大学必须以学生为本,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现行的应试教育存在弊端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最近,在海外了解到大学的通识教育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一位大学的负责人介绍说:学校的通识教育主要是明确学生毕业前给他(她)什么,重点给予一个核心价值,学校规范通识课程,统一大纲,做课程设计,确定向度,重点在基本素养方面培养学生,由专门的教师授课,对课程做检测,形成检测机制,对评价较差的老师让他自己去补工作方法课。由于重视了通识教育使学生明确了价值观,毕业后他们40%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几乎没有因社会和工作经验不足而找不到工作的,与我们学校理解的通识教育“文科补理科”的方法不同,这方面我们有不足之处。一流大学占用了国家的优质资源,理应培养出社会的精英,现在也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如果我们着眼点不放在学生身上,而在客观条件上,可能会失去创办一流大学的意义,这几年学校将这方面的投入大量用在物上,如盖楼、圈地、添设备、搞环境等,投入到学生这部分是很有限的。因此,必须转换教育投入的思路,完善教育的内源性的发展,紧紧围绕学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其次,创办一流大学克服平均主义大锅饭,创新教育体制和机制。不可否认现有的教育体制机制埋没了一些杰出人才的脱颖而出,对此一流大学理应有所担当和作为。资料上记载:1930年臧克家报考青岛大学语文科目考试,题目是《杂感》,他只写了三句话“人生永远追寻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连标点在内,30个字,一向判分严格的闻一多给了他98分,臧克家的数学考了零分,闻一多力排众议破格录取了他,社会才有了这位大师。类似的传记还有钱钟书考清华数学只得15分;当时罗家伦校长破格录取了他;吴晗报考北大,数学零分,不予录取,被清华破格录取。这些创新造就了三位大师:诗人、专家、学者各一位。在今天是不可思议的,正是有了这些创新,1917年的北大才有一群教授:梁漱溟,25岁;胡适,27岁;刘半农,27岁;刘文典,27岁;林损,27岁;周作人,33岁;陈独秀,39岁;朱希祖,39岁……校长是蔡元培,50岁。最年轻的是画法研究会导师,徐悲鸿,23岁的记录。这些大师从学生中培养和造就了无数个后大师,他们的学术造就了学生产生社会影响的,如果我们一流大学能有这方面的作为,将是名至所归。

最后,创办一流大学要提倡大学精神。创办一流大学注重于物质,忽视和轻视精神是对文化的亵渎,对教育的不负责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师和研究员只有386名,2005年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2172人。教师不多,学生也不多;不叫大学,而是一直叫学院。但是一直很有名,成绩也斐然。建校至今,出了32个诺贝尔奖得主,我国有名的科学家周培源、赵忠尧、谈家桢、钱学森,都是该校毕业的博士。

一所大学办的好不好,我们往往只是看楼盖了多少,学生收了多少,上级领导表彰了多少。至于这所大学的特色所在,培养了什么人才、多少人才,很少有人问津。这也许是我们与一流大学的差距,可能是对大学精神理解不够深刻。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要有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精神是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大学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上任何一所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这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大学魅力之所在,更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在大学之间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大学精神的塑造是必不可少的且尚需加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大学应该把培养人作为第一要义,创办一流大学的标杆是人才培养出来了吗?!缺了对学生的重视或是未把学生纳入一流创建中将毫无意义,大学千万不要一流进,二流或是三流出,更不要占用国家的大量投入,对社会造成资源浪费。青年人终将成为未来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决定了国家的命运,他们的品行决定民族的未来。真诚希望我们一流大学能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