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6日,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新民周刊》精神文明共建签约仪式暨《新民周刊》品牌发展研讨会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隆重举行,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文新集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的新闻专家和文化学者参加了研讨。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洪民荣同志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谢京辉和《新民周刊》总支书记邱琳女士代表双方签署共建协议;新民晚报党委书记吴芝鳞出席会议并致辞,对社科院等社会各界的支持表示感谢;原文汇报总编吴振标、原新民晚报总编丁法章等本市新闻界前辈,也在会上发表了关于《新民周刊》品牌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创刊于本世纪初的《新民周刊》,系上海媒体优秀品牌;其在品牌经营以及内容经营上已经取得多项荣誉和相关经验,近年来被誉为“一流品牌媒体的内容供应商”。同时,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从2006年起,为外籍高级文化班开设“《新民周刊》导读课程”,选用当期周刊为每周课堂学习与深入讨论的教材;连续六年来已经使《新民周刊》成为留学生们了解上海、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新民周刊》坚持与时代审美同步,于2010年进行重大改版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如在形式上,大胆改变已沿用7年多的封面设计,以“番茄炒蛋”(鲜红的刊头+亮黄的导读相搭配)一改原先海蓝色刊头的“冷峻”色调,内文的版式也更加“鲜亮”,显示出新锐气息,更接近青年读者的审美;在内容上,主题报道凸显“热点调查、财富调查、文化调查”三大重点版块,副刊类则侧重言论观点(如“新民说”、“观察家”、“七日谈”、“老曹酷评”等栏目)和专栏趣味,整合各种资源,既有社会精英阶层的观点表达,也有文化人的独特情调,更年轻一代、尤其是网络一族的思考,努力满足南方北方不同阅读口味的读者的共同兴趣。
《新民周刊》社长丁曦林就其未来品牌发展战略作了说明;著名文化史学者、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熊月之则指出,《新民周刊》的高雅品位是与上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需求是相匹配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精心发掘深度报道、视野开阔图文并茂”,是《新民周刊》的品质和必须坚持的特色。会议还签署了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与《新民周刊》的精神文明共建协议;根据共建协议,上海社会科学院今后将充分利用自身的专家条件、信息资源和科研优势,协助《新民周刊》从事重大选题的策划、分析、报道工作并提供智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