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如何重塑城市的灵魂

作者:王泠一发布时间:2012-04-05点击率:23

 

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统计,托尔斯泰作品是全世界出版印数最多的文学作品,超过了莎士比亚。在托尔斯泰作品传入中国的过程中,翻译家草婴奋斗了半个世纪。近日,由上海社科院文明办与徐汇区天平社区共同主办的“草婴俄罗斯文学翻译成就暨社区文化发展研讨会”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举行。草婴夫人盛天民和女儿、旅美画家盛姗姗出席了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教授提供了书面发言。邓伟志、叶辛等与会学者和嘉宾,就城市的国际文化交流功能、“草婴敬业精神”的社会价值、名人文化对社区文明的引领作用、经典文学作品对素质教育的意义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以下则是根据会议记录整理的部分观点。

 

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上海的国际文化交流应面向全球。

历史证明,俄语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中国则是一个学习和使用俄语人口众多的大国,有着长期的学习俄语和俄罗斯文化的社会传统;中国的俄语教育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各个领域持续快速的发展,我国与俄罗斯的友好往来和各方面的交流与联系越来越频繁和多样化。如上海人在学习与使用俄语、欣赏俄罗斯文化等方面的亮点频频出现,反映着中俄友好关系的新进展。而草婴先生为中俄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为中俄文化关系的持续发展,更是作出了影响深远的卓越贡献;他的成就在融入历史的同时,也直接推动了俄罗斯文化在上海的传播。相信以“全球城市”为目标奋进的上海,在国际文化交流领域也应该实施多样化战略而不仅仅是聚焦于英语世界。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原所长叶辛:文学的滋养功能和“草婴敬业精神”不会过时。

20世纪的上海是个弄堂城市,到了21世纪除了中心城区还有所保留外,其余大部分都已逐渐消失,代之以今天的高楼大厦;但上海的历史、文化需要保护和青年一代的传承。而青年一代的精神成长,无疑需要优秀文学的不断滋养。很多老一辈的翻译家,包括所从事的英美文学翻译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我们这代人读过的大量外国小说都是通过翻译家的劳动得来的,例如肖洛霍夫的作品《静静的顿河》。我到贵州插队并写作时,常常思考如何表现乡下的生活;《静静的顿河》所表现的哥萨克民族和乡村,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有些章节至今记忆犹新。没有这些优秀图书的熏陶,我们对文学的理解就不会是那么深层次的。我们领会的外国文学离不开翻译家们的辛勤劳动,这样的翻译还需传承下去。可惜现在经济发展了,照理应该有一批更好的中青年翻译家出现,但像草婴先生这样的翻译家至少我还没看到。积极面也在出现,如《外国文艺》和《世界文学》等有影响的刊物也在注意培养年轻一代翻译家,并与外国驻华使馆共同设立各种翻译奖金,但能读到的特别优秀的翻译作品还是很少。所以,希望年青一代有志于文学翻译的从业人员,能够向草婴先生这些老前辈学习如何更敬业。

 

南洋模范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高屹:文学名著不能只是用来装点书橱。

俄罗斯文学厚实的艺术水准对心灵的滋养是非常独特的,可能最初的接触不太容易亲近,但喜欢了就会觉得是不可替代的。作为语文老师,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一定会向学生推荐的;同时也会推荐草婴先生的翻译,他的翻译具备了严复先生“信、达、雅”的标准。然而,本人对学生的阅读现状和对外语学习的认识表示担忧。现在的学生在阅读上很少下功夫,尽管图书馆条件很好、藏书丰富,但看书、看报的同学却很少,而电子阅览室基本满座,对纸质文学作品很少有人问津。过去10年的学生还看琼瑶、金庸,现在连这些作品也没人看,更不用说翻译家们翻译的大师作品了。南模中学的学生,将来到社会上是要有所作为的,我更觉得教师们更是任重道远,必须积极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理解能力,以及文学作品中所传递的精神内涵。同样要注意的是:现在所谓的英语学得好,只是停留在生活层面,交流流利、能写文章、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比较了解,这些也就是实用英文,没有进步到用英文作为思维的工具。尤其是这种思维工具在精神层面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穿透性的更高水准,学生们却并不想去触及之。我还一直思考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家中书橱里崭新的文学名著很多,都是为了附庸风雅,却并不准备去阅读或接受它。在社会发展的今天,这是一种畸形的状况。而我一定要对学生们呼吁:人类社会还有文学这么一扇窗,你们一定要打开看看。

 

上海大学教授、社会学家邓伟志:社区也是大学,也不能只追求拥有大楼。

“文人与社区”是一个值得发掘的社会学课题,文人作为文化的载体,其文化活动本身就是历史的折射。而文化名人的历史往往就是时代的历史,尊重名人就是尊重历史。由于文化底蕴的积累,居住或工作在天平社区的文化名人众多,一个不起眼的老人,或许就是一位文化修养深厚的名人。以前我在该社区散步时就经常能碰到名人,其中包括上海社科院第一任院长雷经天。对文人和文化名人的尊重体现了社区精神,对其杰出贡献进行褒扬和精神传承则是营造一种高品位的社区文化。以前参加一些社区发展研讨时,主办方往往会强调建设了多少商务楼。但社区的灵魂不在于高楼大厦,而在文化;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天平街道党工委书记王纪远:“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打造社区共有精神家园”是个急迫的任务。

考古发掘显示:上海第一个超越简单村落而拥有共同精神层面社会活动的社区则在近郊的福泉山遗址区域内。也就是从那时起,社区广场(现在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行活动时,人们总是要围着篝火(现在是聚焦灯光)唱唱跳跳。传统的庆祝习惯一直延绵到今天,社区在各类节庆期间举办纪念活动时也基本上以“唱唱跳跳”为主。所以,人们对社区文化的印象自然就是“唱唱跳跳”加“夕阳红”。但是,文化活动是由艺术层面和精神层面构成的,社区工作者往往对前者十分倾心,但今后更应重视营造精神层面的内涵。艺术和精神,性格分别为“动”和“静”,好比“浓抹”和“淡妆”;“动”过剩而“静”短缺,社区文化就很难上品位、上层次。所以,要提倡两个层面都有所倚重,正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