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婴俄罗斯翻译文学成就及俄罗斯文学地位

作者:王泠一发布时间:2012-03-28点击率:13

 

中俄两国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且彼此密切关联的旅游大国,2011年首站赴俄罗斯的中国游客突破80万人次,俄罗斯来华游客超过250万人次。但双方领导人一致认为,这两个数字与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和全方位战略协作的水平还不相适应,于是决定今明两年中俄双方将互办旅游年。温家宝总理在今年3月下旬的中国“俄罗斯旅游年”开幕式上表示——将进一步促进双方的旅游合作;欢迎更多的俄罗斯朋友来华旅游,希望更多的中国公民赴俄罗斯旅游。他还相信——在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丰富多样的中国“俄罗斯旅游年”活动,将充分展示俄罗斯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灿烂的文学艺术、奋发的时代风貌。显然,文化元素在两国交往中的战略价值已经得到锁定。

一、 俄罗斯历史文化底蕴

现代的历史学家们一般认为,俄罗斯的历史应追溯至莫斯科大公国的建立为始。但是在俄罗斯境内,自远古起就有人类居住。6世纪,东斯拉夫人逐渐向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等地区迁徙。862年,以留里克为首的瓦朗几亚人征服东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辅罗斯;12世纪又分裂为若干独立的公国。1237年远征的蒙古军队占领这些地区,一度建立钦察汗国但影响并不深远。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建于1147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多尔戈鲁基是其奠基人。他头戴战盔、身披铁甲、左手持盾、双腿跨马的纪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广场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发展为东北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领导其他公国摆脱了蒙古鞑靼的统治,使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俄罗斯1000多年的历史上,除了24年的鞑靼统治以外,只有两个王朝。第一个王朝是留利克王朝,建于公元9世纪。上述基辅罗斯时期,就是留利克王朝开始。1598年伊凡四世的儿子费多尔去世后,留利克王朝绝嗣,统治俄国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从此覆灭。1613年俄国贵族们推举伊凡四世的亲戚、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沙皇,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这个王朝经历了18个沙皇的统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俄罗斯以独立国家形态出现以来的历史文明,和古老的华夏文明相比并不算漫长。俄罗斯的崛起之路是由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开启的,彼得掌舵的俄罗斯开始全面向西方学习,在摆脱愚昧的同时逐步奠定了文明体系。十八世纪后,俄罗斯已经成为了欧洲的东边强国,并且已经有能力左右欧洲大陆的政治走向。就历史底蕴而言,18~20世纪的俄罗斯塑造了同时期人类历史上最璀璨夺目的文化成就。在这一历史时期,俄罗斯国民精神生活质量的发展是如此神速,其横跨欧亚大陆的年轻文明使浇铸的文化之美和人性之光,对世界的影响在很多方面甚至超越了古老的欧洲文化;这也是俄罗斯历经沧桑而不灭大国之梦的强大精神基石。

在俄罗斯文化史上,19世纪被称为俄罗斯的黄金时代,期间涌现的艺术成就令世人瞩目;20世纪充满着颠覆性的变革、高潮、悲剧和低谷。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涅瓦河畔的圣彼得堡,就是俄罗斯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主要承载者。这是俄罗斯最具西方化的城市,其城市建筑与巴黎游相仿之处。涅瓦河两岸是圣彼得堡最雄伟的所在,冬宫、彼得堡罗要塞、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十二月党人广场等等,以及横跨在涅瓦河上的9座风格各异的大桥,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夫乐尔巡洋舰、往返飞驰的水翼船和快艇,都构成了圣彼得堡的无限风光。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位于涅瓦河南岸,它是圣彼得堡的象征,塑像安置在一块巨石上。彼得保罗要塞坐落在圣彼得堡市中心涅瓦河右岸,是圣彼得堡著名的古建筑。

如今的俄罗斯共有1700多个博物馆,年参观人数超过7500万。其中,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与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博物馆,馆内有353个展厅、287万件藏品。它最早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4年创建的私人收藏馆,1852年开始对公众开放。这里收藏有原始人类、古代东方、古埃及、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及俄国8-19世纪文化的丰富文物,在它的展厅里可以看到达·芬奇、拉斐尔、提香等人的杰作和鲁本斯、凡·戴克、伦勃朗等人无价之作。圣彼得堡还是普京的发迹之地,至今圣彼得堡选民对普京的支持率也居全国最高水平。而在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之际,俄政府曾经不惜耗资10多亿美元,邀请了40多个国家的政界要人参与纪念,就是力图向全世界展示圣彼得堡的历史文化魅力,以提升俄罗斯的国际地位。

如今的圣彼得堡,沙俄时代的繁华虽已风流云散,但那个时代的精致、华美和诗化却烙印在了城市的血液里。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时候,俄罗斯曾经是强劲的对手。为了显示历史文化底蕴上的优势,一个诗人这样写到:普希金、陀斯妥耶夫斯基、果戈理、阿赫马托娃、屠格涅夫、叶赛宁、乌兰诺娃、柴可夫斯基、萧斯塔科维奇、斯特拉文斯基、列宾、巴甫洛夫……写就这个让全世界沉醉的长名单,圣彼得堡只用了短短的300 年。但投票之际,俄罗斯的经济底子还远没有文化底蕴那样迷人;最后落败于经济活力四射的中国。

二、草婴俄罗斯翻译文学成就

     中国人学习和翻译俄语的历史已经有300多年,出发点都是为了和这个北方邻国、大国更好地和睦相处。俄罗斯虽然也是海外研究中国学的重镇,但和我国对对方文学成就的关注度相比是不对称的。我国对俄文学成就的推介和翻译工程中,三个高潮都集中在最近的100年里;并且分别各自出现了划时代的领袖人物。一是鲁迅;二是戈宝权。1935年起,戈宝权作为天津《大公报》的记者驻苏联三年,1938年回国进入《新华日报》,并秘密入党。此后受周恩来指示,先后在香港、重庆、南京等地从事文化工作。解放后先是当外交官,后来改做外国文学研究工作。戈宝权一生的成就涵盖了许多方面,最重要的是做了两件事:一是外事交往,二是文学翻译。先说外事交往,解放前夕,他就奉命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代表我党赴莫斯科接收国民党驻苏大使馆,19497月,曾陪同刘少奇秘密访苏。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我驻苏大使馆首任临时代办兼政务文化参赞,是建国初期我对苏外交活动的重要参与者。5年后奉调回国,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秘书长。后调任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苏联东欧室主任;从此,他专心致力对外文化事业。他毕生大部分精力,献给了中苏文化交流。早在上世纪30年代他担任驻苏记者时,就协同戈公振,促成了梅兰芳和胡蝶赴苏演出。这期间,他有幸见到高尔基和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夫人,还参观了托尔斯泰故居,出席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葬礼,以及纪念普希金逝世一百周年的活动。三年的记者生涯,不仅使他增进了对俄苏文化的了解,更使他的俄语水平大大提高。后来他任职驻苏大使馆及中苏友协总会期间,除当过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宋庆龄等多位领导人的俄文翻译以外,还参与中苏高层互访和对苏文化交流的许多重大活动,结识了爱伦堡、费德林、法捷耶夫、苏尔科夫等多位当年苏联文化界名人。戈宝权接触苏俄文化界之广泛,以至有俄国友人风趣地说,戈宝权在苏俄文化界的名声,也许比在中国文化界还要大。1947年《普希金诗集》公开出版,这是戈宝权出版的第一本译文集。 此后他既翻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俄罗斯古典文学名家之作,也翻译高尔基、爱伦堡等当代苏联作家的作品,还翻译东欧及亚非拉作品。八十年代北京曾出版《戈宝权译文集》,合计五卷、三百多万字。他翻译的高尔基《海燕》,曾收入我国中学课本。他是我国研究普希金最早最全面的学者,1987年普希金逝世一百五十周年时,他修订再版的译作《普希金诗集》,获得中国社科院19771991优秀科研成果奖。

鲁迅和戈宝权都属于上个世纪,跨世纪的草婴属于我们今天这个文明复兴的时代。“文革”中,草婴和张老分别不记名、也无报酬地翻译了苏美争霸的相关资料;如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的对华政策,为当时封闭的中国提供了决策依据。

草婴在“文革”前后,以一人之功力酿就了两代中国人的俄罗斯文学滋养。

    1、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草婴翻译了巴甫连柯的长篇小说《幸福》,而为他赢得空前声誉的是1955年翻译的尼古拉耶娃的中篇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作品先是在《译文》上刊登,由于小说内容是“关心人民疾苦,反对官僚主义”,提倡改革,得到当时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的重视和推荐,在《中国青年》杂志上连续两期转载,发行量达数百万册。小说主人公娜斯嘉成为全国青年学习的榜样。这篇翻译作品影响乃至催生了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一批“干预生活”的优秀作品,并在新时期被誉为“重放的鲜花”。

  2、从肖洛霍夫到托尔斯泰

  我认为——传播现实主义的光辉,是文学原创和翻译巨匠进行再创造的最高境界。

徜徉于俄罗斯文学世界,草婴发现俄罗斯文学和它的土地一样广阔,它考虑的不是一时一地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整个民族乃至人类的精神向度。俄罗斯有900年的沙皇统治,在反封建专制方面与中国有共同语言。在众多俄罗斯作家中,草婴最后选定以肖洛霍夫和托尔斯泰为主攻目标,“从他们的作品里所反映出来的人道主义的思想、人性的光辉是最强烈的,我的感受是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特别需要培养和唤醒人性的光辉。”5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中:

1933年诗人蒲宁是俄罗斯(苏联)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193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流亡在国外,作品出版没有受到任何压力,他怎么写就怎么出版,但他从此没有了祖国。1958年,《日瓦戈医生》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被瑞典人看中,这一事件引起了苏联当局甚至“全体”人民的愤慨,帕斯捷尔纳克不愿意得罪当局,放弃领奖而留在了俄罗斯大地。

    1970年,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静静的顿河》在蒲宁获诺奖之前已经获得了极高的声誉。肖洛霍夫是唯一一位既得到过诺贝尔文学奖又得到当局承认甚至器重的苏联作家,一直到去世,他都在苏联享受极高荣誉和待遇。

    1974年是索尔仁尼琴,普京称之为俄罗斯文化的历史坐标。“每逢我国作家获得诺贝尔奖,首先把它作为政治事件看待。”索尔仁尼琴曾写道。而索尔仁尼琴居然是戏剧性的1970年获奖,但直到1974年,流亡欧洲的索尔仁尼琴才领到了诺贝尔奖奖章。“大概没有一个人像我那样给瑞典皇家学院和诺贝尔基金会带来如此之多的麻烦”。19741210,索尔仁尼琴终于站在了瑞典皇家学院发表受奖演说,他毫不忌讳诺贝尔奖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自己,“它(诺贝尔文学奖)帮助了我,使我在残酷的迫害中没有屈服。它帮助了我的声音的传播,使长达几十年之中对我的前辈一无所知的地方的人们也听见了。它从外部给了我支持,没有它的支持我未必能够挺得住。”“1970年是我需要诺贝尔奖金帮助解脱困境的最后一年。”索尔仁尼琴曾说。

    1987年,加入美国国籍的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同索尔仁尼琴一样,他也是被苏联当局驱逐出境的。1972年,作为麻烦制造者,布罗茨基只能离开祖国。而早在1964年,布罗茨基曾被苏联法庭以“社会寄生虫”罪判处5年徒刑。

3、在托尔斯泰历史地位中的贡献

125位英美作家评出200年最伟大的书,得出20世纪最佳作品、19世纪最佳作品、入选作品最多的作家和得分最多的作家四个排行榜,结果显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分获1920世纪的头名,莎士比亚虽然入选作品最多(11),却在得分榜上屈居托翁之后。另一部托翁经典《战争与和平》排在19世纪榜的第三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也上了榜,如果考虑到纳博科夫的俄裔身份,那么我们便会看到,东风压倒了西风,俄人大获全胜。俄国媒体为此欢呼,盛赞俄语经典文学的影响力不仅强大,而且绵延不绝。托尔斯泰(1828.9.91910.11.20)逝世1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都组织了纪念活动。我国的上海、长春、大连等城市的学术机构,也分别召开了相关的“托尔斯泰研讨会”。德、英、俄三国艺术家联合摄制的纪念电影《最后一站》,于2008年在德国开机,2010年初在全球上映。这部反映托尔斯泰生命最后时光的电影,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获82届奥斯卡奖两项提名。英国媒体评论:尽管托尔斯泰永远会站在世界文学的巅峰,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这位天才的艺术家、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脾气有些古怪的老人。特别是他晚年那些对世俗社会具有摧毁性的言论和著作,让所有权贵都感到烦躁不安。

贡献一:俄罗斯文学中的人道主义、苦难意识,对人的精神世界细致而深刻的探索以及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滋育了中国文学。这其中,草婴是不可替代的。

    贡献二:冯骥才在《草婴先生》一文中说:“翻译家的工作不是‘搬运’别人的作品,不仅仅是谋生手段或技术性很强的职业。它可以成为一种影响社会、开启灵魂、建设心灵的事业。近百年来,翻译家们不常常是中国思想史的主角吗?”我国翻译史上,对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翻译成就非常肯定;但对世界文学经典著作的翻译成就缺乏与其相匹配的定论,希望今天的活动能对此有所改观。

    贡献三: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俄罗斯驻上海总领事柯富安这样称赞草婴:“您是连接两个伟大邻国人民心灵感情的拱梁……草婴这两个汉字表现出难以估计的艰苦劳动,文化上的天赋以及对俄罗斯心灵的深刻理解。”

贡献四:草婴赞(王泠一)

        苦难铸就的辉煌,是日月晖映的人性光芒;

        文学滋养的心灵,如江河欢腾而延绵不绝。

        璀灿夺目的星空,你让我明白如何去仰望;

        暗流涌动的大海,你是那道德巨轮的桅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