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经济观察剖析文化贸易基本规律

作者:王泠一发布时间:2012-02-18点击率:24

 

2012216,解放日报经济观察专栏刊出《30亿美元“出海”之路如何扬帆?》一文,就当前国际文化贸易条件下上海文化产业的出路进行了深度报道。此文和头版刊登的权威信息——《中办国办印发<“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目标》形成了呼应之势,系当天上海媒体相关报道中的独特亮点。

记者认为:与看得见、摸得着的货物贸易不同,有关文化产品及服务贸易的国际游戏规则,对于很多从业人员以及读者而言还很模糊。因此,文章首先揭示了国际文化市场的通行规律——市场期待更多此类关注现实、超越国界、能够引发人文共鸣的文化产品。记者接着披露了独家采访到的本地信息——“近期上影集团主导的几部跨国合作的大片,就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如“讲述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在上海生活故事的《魔咒钢琴》,叙述一座城市与一群音乐家之间情感故事的《海上交响》,主题无一不是表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梦想的追求,而这些恰恰是全球观众的共同语言。”对此,记者的采访体会是——“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是近年来推动文化产品及服务出口贸易过程中,上海学到的重要一课。

文章对于上海文化产业相关目标的处置非常简练,强调指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服务贸易、提高文化创意出口国际竞争力,是上海在“十二五”期间的重要目标;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期末,要力争实现文化核心产品和服务贸易30亿美元的目标。而和文艺部记者采访的角度不同,经济部记者更加注重定量分析,同时采访渠道的拓宽也有助于读者了解更多信息。如文章告诉读者从从上海市商务委了解到的权威信息——为了掌握本市文化贸易发展,洞察国际文化贸易市场变化,上海从2009年起制订了地方文化贸易统计制度“上海市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统计报表制度”;在全国属率先水平,至今已积累了三年数据

这篇文章的深度在于并没有简单地引用权威统计数据,而是从数据中得出导向性结论——文化产品出口,要打入国际主流的文化产品消费市场,就要学会把中国原创与国际化的商业运营模式相融合。如上海城市演艺有限公司的舞剧《霸王别姬》和杂技芭蕾《天鹅湖》,连续多年在发达国家巡回演出;2005年时空之旅公司成立,2008年推行票房捆绑运营模式,大型原创杂技表演“时空之旅”,不出国门大赚外汇,2010年实现门票收入折合505万美元。同时,文章还指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也是对接现代消费市场的金钥匙。如动漫网游作为IT技术和传统文化融合的新型文化类别,在实现出口创汇方面也获得成功。

文章也清醒指出文化产品“出海”之路并不平坦,特别是“中国的文化产品要规模化地走向国际主流市场,就要设法逾越语言、文化等天然的屏障”。而过去一些广受中国受众认可的文学作品、电影等送到国际上,却未必“吃香”,只能在少数华人集中地区赢得喝彩。因此,文章还很凝练地总结了上影集团的“走出去”经验,是一个从“带着救生圈下海”到“高台跳水”的过程——先从投资院线的合作开始,向国际同行边学边合作,引入他们的国际经验、经营理念和盈利模式;再逐步走向协拍、合拍、合作投资电影,直至时机成熟时“以我为主”投拍面向国际市场的中国电影。显然,这一经验也值得其它文化企业加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