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热下,“教育逆差”是否危言耸听

作者:柳森/王泠一/赵均宁发布时间:2011-05-16点击率:16

 

由于如今围绕留学,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所谓成功者的经历、名校情结更容易通过传媒放大。如此一来,一些不同的声音便很难听到了。

 

    ●平时在校园里,我常说“瞄准哈佛斯坦福,考上人生得幸福”,但一定会补上“后半句”——“慢说哈佛斯坦福,人生幸福才是福”。我们也常启发学生,幸福绝对不是由你所在的某个具体的地理位置或者说某个具体的人生经历决定的。最重要的,还是你必须成为一个健全的、有用的人。

 

      ●主持人:本报记者 柳森

 

      ●嘉 宾:王泠一(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

 

        赵均宁(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解放观点:随着高考临近,最近是众多家长与考生内心最为纠结与煎熬的时候。然而,也有一部分家庭在心理上相对轻松,因为他们的孩子或者已经拿到了海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或者已将出国留学作为自己的 “第二志愿”。与此同时,在上海多所知名中学,到访的海外高校招生官员络绎不绝。于是,一个话题被越来越多的人议及:若此趋势持续升温,在不远的未来,我们会不会出现“教育逆差”?

  

        王泠一:在我看来,这个话题并非“危言耸听”,已经到了非常值得关注的时刻。就拿我身边的不少朋友来说,凡是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和比较开明的家庭教育理念,可能在孩子尚处于基础教育的起点时,就已经开始为孩子以后留学做起了长远打算。以前,这种现象还可能只是集中在“北上广”这些大都市,如今已蔓延到更多经济发达地区。

 

        前不久,我拜访了一些浙江的教育界人士,就关注到一个现象。以前我们经常听说有归国华侨将毕身积蓄回报于国内的教育事业。如今,反倒是有不少民营企业家设法走出国门,到海外高校去捐设一些奖学金、图书馆等。他们坦陈,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作为对国际化教育事业的一种支持;另一方面,希望能为自己的孩子未来赴海外求学铺路。

 

        这些现象本身,包括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学生具备到全球范围内去选择高质量教育资源的机缘和能力,都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果,也是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势所趋。但如果我们整个社会舆论,对这些现象本身缺乏一个整体的导向,就让人有点担心了。

 

        解放观点:您认为,这种舆论导向上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泠一:比如说,伴随着这些年逐步升温的留学热,很多出版商力推大量讲述留学经历的文章和书籍,但大多被突出讲述的,都是些所谓“成功者的辉煌”,很少有全面理性的剖析和清醒的反思。同时,由于如今围绕留学,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所谓成功者的经历、名校情结更容易通过传媒放大。如此一来,一些不同的声音便很难听到了。

 

        回望中国现代化进程,当年那一批批留学生之所以能开风气之先,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不可磨灭的足迹,与他们发自肺腑的担当意识、民族自强意识是不可分的。而如今,这方面的内容我们谈得太少。这跟现在很多中国学生已不再是公派出国,而是基于个人和家庭的选择远赴海外求学不无关系。如今,父母花钱让孩子出国留学的动机也是各种各样。但在此过程中,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不该被丢掉。否则,二三十年后,谁来建设我们自己的家园?这个问题或许现在看来有些遥远,却已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

 

        解放观点:确实,一些家长唯名校是举,一些学校盲目宣扬自己的学生在一些国际学业考试中取得的佳绩,这就不能不让人担心,在不远的未来,一些高质量的中学会成为海外高等学府的“预备学校”。赵校长,您所在的上外附中每年都有不少优秀学子获得赴海外名校深造的机会。您对我们提到的这种担心怎么看?

 

        赵均宁:客观而言,由于语言上的特长,我们的很多学生在初三时已经具备了一般学生到高三才具备的外语能力。很多孩子甚至在进入中预班前,在外语能力上,已经表现出了 “专业的雏形”。所以,等他们进入高中、面临进一步的深造选择时,以国际化的视野来挑选适合自己未来长远发展的教育资源,成为一种非常理性也是水到渠成的选择。

 

        其实不仅是我们学校,如今的很多孩子,无论是在外语能力,还是在综合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上,都已经达到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水平。这何尝不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呢?而自中学时代就高频率地面对高层次的跨文化交流,进而选择留学海外,也是这个全球化交往时代和改革开放赋予孩子们的历史机遇。所以,只要孩子们的留学意向,是充分基于学生家庭条件、个人条件和长远人生规划的理性选择,我们不妨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拼搏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新天地来。而据我了解,如今不少孩子的留学观已日益成熟,他们有的为了能积累更多的人生经历,有的为了对异国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学业结束后未必很快回国,但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以 “服务祖国发展、服务人类进步”立志的,他们的回归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平时在校园里,我也会拿 “瞄准哈佛斯坦福,考上人生得幸福”来激励我们的学生,但这只不过是把话说了一半。对于那些最终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后来向我们报喜的孩子,我当然首先是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他们付出的艰辛努力和优异的学术能力的确值得赞赏,但此后,我一定会赶紧补上那 “后半句”——“慢说哈佛斯坦福,人生幸福才是福”。我们也常启发学生,幸福绝对不是由你所在的某个具体的地理位置或者说某个具体的人生经历决定的。最重要的,还是你必须成为一个健全的、有用的人。

 

        所以,如今需要警惕的,是 “一窝蜂”的盲目跟风,或者说是为了逃避国内所谓的应试教育压力而选择“胜利大逃亡”。如果是基于孩子长远发展、终身教育的留学,是应该得到支持和更好的引导的。

 

        解放观点:客观来说,如今我们的孩子在国际舞台上受到肯定,也是我们的基础教育获得阶段性成果的表征。所以,我们也不应妄自菲薄。不过,也有人指出,如果我们最优秀的孩子都出去了,就轮到我们国内高校担心了。

 

        赵均宁:类似的危机意识和问题意识其实不可或缺。尤其是,如今我们已进入了一个外语的“后工具时代”。当语言终于脱去了“符号”的外壳,而化为学生吸纳人类文化文明的真正工具,我们的教学配方、教育质量都必须及时跟上,而我们国内的高等教育更应进一步追求内涵式的发展。

 

        已有太多实例证明,在这样一个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外语早已不再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单纯的语言工具。在此大势下,与了解世界、擅长跨文化沟通与交流并重的,还有真正读懂我们自己的文化。只有懂得另一种文化的人,才能更好地欣赏本民族的文化;只有谙熟本民族文化的人,才能更好地懂得另一种文化。

 

        如是,当两种文化相遇时,不一定是冲撞,更不是“你死我活”,而更可能是相互融合之后升华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气质。这对于我们而言,不是虚无的理想,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努力目标。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