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整合及制度化:唐前期道教研究》新书报告会成功举办


019416日,由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上海社科院团委合办的哲学所“60周年庆”系列学术报告暨尚思新书报告会第3于哲学所会议室举行。

哲学所白照杰助理研究员以“唐代道教变迁理论新议”为题,在会上报告了自己的新书《整合及制度化:唐前期道教研究》(格致出版社,2018年)。鲍文欣助理研究员主持,成素梅副所长、哲学所部分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白照杰首先介绍了他在宗教学研究中的现有成果、心得体会和长短期规划。在方法论上,他认为比较法、文献学、文学(叙事学)、思想史的内外视角是宗教研究的基础。

其次,他介绍了本书的基本思路。唐王朝在立国之初,就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唐前期道教的发展经历了在野宗教、皇室宗教及国教三个阶段的变迁,在此过程中,李唐王室的一系列举措推动了道教的整合进程,最终使道教获得较严密的制度化宗教形态。以政、教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线索,围绕道观经济、道观组织、道籍制度、道戒整合等问题,白照杰为唐前期道教整合及制度化描绘出了一幅较为完整的图景。在道教制度化的多种表现中,他重点介绍了法位制度。法位制度是唐前期道教整合及其制度化完成的重要标志,其作为政教互助建制的成果,推动了道教内部权威等级秩序的形成及发展。

安史之乱后,唐代道教的发展又呈现新的姿态,主要表现为两京系统的停滞、龙角山的转型、内丹道的兴起及对“道教”中心性的再分裂、“毕法道士”的标签化及法位制度的崩解等。关于以上问题的研究,白照杰预告将在该著“姊妹篇”《崩溃与转型:唐后期道教研究》中系统刊布。

在问答环节,与会师生踊跃提问,就道教发展史上诸如“内丹外雷”等具体问题,以及制度化对于宗教发展之利弊等更具普遍意义的理论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供稿:张强)